第2部分(第2/4 頁)
氣:不管你了!太討厭!你怎麼這麼不聽話!然後怒氣衝衝地給孩子她爸爸打電話:大勇!你女兒太不像話了,太煩人了!你也不要管你女兒,送給你媽管吧!我要上班去!我受不了了……
另一位媽媽是上班族,這天,下了班要在家做家務,還有一大堆工作沒完成,正焦頭爛額呢,寶貝兒子跑過來要媽媽陪他玩,黏著媽媽不放。媽媽只好放下手頭的事去陪,但是剛敷衍了一下,就想著自己有那麼多沒做的事情,急著要走。孩子拉著媽媽不讓走,媽媽開始還跟孩子商量:寶寶要體諒媽媽,媽媽有很多事還沒做,媽媽一定要走了,寶寶要自己玩……孩子就當沒聽見,拉著媽媽哼哼唧唧,靠在媽媽身上不離開,媽媽的耐心終於到了一定限度。她試圖掰開孩子的手去做自己的事,並大發雷霆:“媽媽今天這麼多的家務都還沒做完!你爹那個死鬼不知道死到哪兒去了!你這樣非把媽媽累死!把媽媽累死了看誰管你!”“乖乖自己玩!媽媽去把工作做完再來陪你……”孩子大哭起來。媽媽一把把孩子推開:“哭去吧!”然後自己憤然離開,去幹活。幹了一會兒又於心不忍,回去對孩子說:“哭完了嗎?哭完了上床睡覺。”孩子說不睡覺,又大哭起來。媽媽再次怒氣衝衝,打電話給爸爸發牢騷,越說越氣,竟然當著孩子的面在電話裡跟爸爸大吵起來,然後把電話砸到了地上。這下,孩子嚇得真的不哭了,媽媽卻說:“你就像現在這樣不哭了,媽媽就喜歡你了。你早點乖乖聽話,媽媽就不會生氣了……”
這樣的媽媽經常是情緒化的,自己心情好時,會覺得孩子是個天使;孩子乖的時候,就愛孩子,孩子不可愛時,有麻煩時,自己心情不好時,就開始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會開始討厭孩子,會把孩子當成麻煩。有些成人會盡量剋制自己不把厭煩的情緒表現出來,但他們不知道,他們的心裡有了這種感覺,孩子也會感受到,於是孩子會自卑,有負罪感,會痛苦;媽媽跟爸爸發脾氣時,孩子也會覺得是自己的問題,會一輩子都有負罪感;孩子長大以後,跟別人在一起,會覺得別人不喜歡他。
如果這樣長大的孩子是個女孩,在她成年後碰到一個男孩很喜歡她,她就會想:我哪都不好,他為什麼會喜歡我呢?由此會造成孩子一輩子生活不幸福,低自尊和低自愛,甚至輕視自己的生命……
這就是認為孩子是個麻煩的嚴重後果。
。。
認為孩子是上帝
一家幾代人好不容易有了一個孩子,父母又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出生以後,成了鳳凰蛋,一家人不知道應該怎樣才能表達對孩子的珍視,到處看書,到處去接受新的教育觀點,偶爾遇到某一本書說要尊重孩子,要給孩子愛和自由,就趕緊照著書上講的去做。但是中國人從古到今沒有提倡過對孩子尊重以及進行過愛和自由的教育,這些成人不知道對一個孩子怎樣的表現才是尊重,怎樣的行為才是愛,怎樣做才是給孩子自由。
有這樣一位媽媽,每天和顏悅色地注視著自己的孩子,無論孩子提出什麼要求都立刻去滿足,跟孩子說話的時候,目光裡總是透出無限敬仰的神情。到了吃飯的時候,媽媽蹲下來,仰起臉,深情地對孩子說:寶貝,你想吃什麼,媽媽去給你做。寶貝說:我要吃好吃的。媽媽馬上說:好,好,好,媽媽去給你做。然後到廚房一通忙碌後端上來一份美味的食物,孩子看了看,一巴掌把碗掀翻,把勺子摔在地上,說:我要吃肯德基的炸雞。媽媽馬上說:寶貝,是不是媽媽做得不好吃,你很生氣?好,媽媽去給你做炸雞。媽媽又到廚房裡一陣忙乎,炸雞做好了,端上來,孩子吃了一口,將炸雞摔在桌子上,說:“我……要……吃……肯……德……基……的……炸……雞!”媽媽馬上非常抱歉地說:對不起,寶貝,爸爸把車開走了,要很晚才能回來,到肯德基堵車,現在不好走,咱們星期天再去好不好?孩子說:不行!接著大哭。媽媽馬上說,寶貝,別哭,別哭,我們現在就打的去肯德基……
這類家長沒有搞清楚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的幫助,而且這個幫助不是滿足孩子所有的慾望,而是滿足孩子身心發展的需要,家長有責任幫助孩子建構起良好的人格狀態和生活習慣,使孩子適應家庭的群體生活和社會的群體生活。這種適應群體的過程就是理解他人和體諒他人的過程。
如果成人一味地順應孩子,孩子永遠無法認知他人的需要和他人的情感,所以也無法發現由於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的麻煩和不快。這樣的孩子會以為他是世界的中心,會以為周圍所有的人都像爸爸媽媽一樣把他當做上帝來對待。如果不像爸爸媽媽那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