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部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劇本。而無論是梅蘭芳還是周信芳,也都是德藝雙馨的大師。演戲做人,都是後人的楷模。
法國紅酒和中國京劇一樣讓人心醉,給自己一個機會。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句老話,無需多解釋。
越是走遍世界,越是國際化的中國人,回過頭來,越會懂得如何去珍惜和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2008年年底,中國上映了一部電影,名字叫《梅蘭芳》。應該說這是一部下了工夫的好電影,但是有兩個遺憾。
一、沒有拍出京劇之美;二、不應把梅蘭芳的人生高潮之一定為在美國演出。他在西方人眼中的價值來自於他在中國的影響力。
中國的大師並不一定非得在美國贏得鮮花和掌聲才能稱得上是世界的大師。同樣,美國的藝術家也不會因為在人民大會堂演出獲得轟動而覺得登上了世界巔峰。我與梅葆玖先生探討如何讓中國的青年愛上京劇
30而勵
風暴主播思考中國與世界第一部分 當東方遇到西方部落格是什麼?今天問這個問題肯定會引發周圍人鄙視的目光。但如果換作是10年前,大家的反應會是非常好奇。
2006年在耶魯的時候,我收到不少老友的簡訊,大家都熱情地建議我寫部落格。我是一個天生不愛湊熱鬧的人,大家都一窩蜂做同一件事的時候,我總是會選擇乾點兒別的。部落格這兩個莫名其妙的字,讓我以為它也只是一種被過多的人追捧而顯得有些俗的時尚而已。
我對部落格態度的轉變發生在我想通了部落格的意義之後。
資訊時代新的表達工具
部落格這個詞原本出自於英文“weblog”,由兩個單片語成,一個是“web”(網路),一個是“log”(日誌),合在一起就是網路日誌的意思,被縮寫成“blog”。一個傳統概念的音譯被翻譯成“部落格”之後,似乎成了一個純粹的新鮮時髦的事物,讓大多數人望而卻步,聽而生畏。
“log”這個詞彙並不新鮮,最早指的是航海日誌。茫茫大海上,船長們每天晚上開啟那個發黃的皮本子,用墨水記錄下每天的航程和路線、一路上的風與景、人與事,當然還有氣象,目的是為自己梳理航程中的事件,也可供後來者參考查閱。這為人為己的日誌,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當年的“部落格”。
而我們的人生就是一段海上的航程,每個人都有一艘屬於自己的船,都是自己這艘船的船長。我們最初都從同一個港口揚帆起錨,而最終又都駛向同一個目的地。相同的起點和終點,不同的只是路線與旅程本身,是沿路的停泊,是四周的風景,是船上的故事。月朗星稀的夜晚,你坐在船頭,帶著與風浪搏擊的記憶,開啟你的小本子,記下你看到的日出、躲過的暗礁,說說莫名的哀愁,還有水手們的歡笑,這,就是今天的“log”,你的航海日誌。
不過,今天你不是記錄在發黃的本子上,而是記錄在網路世界的某個地方,而且能夠閱讀的人也不一定是你身邊的人,可能相隔一個大洋,可能相差20歲,甚至在太空中也有可能有人閱讀你的人生航海日誌。由於可以隨便到處寫,於是寫作的成本大幅下降,終於就有了許許多多的船長在寫著他們各自人生航海的日誌,當許許多多的船長們聚在一起,分享自己記錄下的經驗與見聞,一起琢磨最佳的路線與天氣,部落格就有了圈子。這些船合在一起,就有了屬於他們自己的空間。
日誌是航海時代的產物。航海時代是特指一些國家將全部國力用於造船,並徵集最優秀的青年出海,尋找新大陸,尋找新的希望,尋找太陽昇起的地方。
今天的部落格是21世紀這個資訊時代的產物。資訊時代特指以資訊為核心展開的人類活動,並透過對資訊的收集、歸納、分析、傳播,從而推動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
資訊時代的部落格已經遠遠超出了當年航海日誌的作用。部落格完全是個人書寫、個人整理、個人傳播,其中,沒有了負責任的編輯,沒有了負責任的主編,沒有了審稿人,也沒有了簽字才可以發表的權力管束。資訊時代是橫向的,是平行的,不是縱向的,不是由上而下的,資訊時代呼籲全新的資訊管理方式。
當自由馳騁在部落格的人生海洋中時,我一下子就被它的巨浪所震撼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故宮裡的星巴克”事件
2007年,中國十大文化現象中的第一個就是星巴克與故宮的話題,為此,一些地方電臺還為了讓人們表達意見而開通了簡訊渠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