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在今盧瓦雷省。
15 蒙塔爾吉,在今盧瓦雷省。
16 塔隆(1595…1652);法國法官,投石黨之亂中,維護最高法院權利。
17 市民,指巴黎的自由民,有產者。
18 《福音書》,基督教《聖經·新約》的第一部分,揚《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四卷。也可泛指這四卷福音中的任何一卷。
19 奧爾良公爵(1608…1660),路易十三之弟,王叔。
20 埃梅里(約1595…1650);1643至1647年任法國財政總監。
21 里昂,法國南部城市。
22 可是代理檢察長奧梅爾·塔隆依照當時把外國人的名字法語化的叫法,始終叫他巴蒂契爾先生。——原注。埃梅里原是義大利人,巴蒂契裡是義大利叫法,改叫馬蒂契爾就像是法國人了。
23 這是黎塞留玩的花招。
24 這是對路易十三的稱呼。
25 立弗,從前法國貨幣名,一個立弗等於一個法郎。
26 馬蒂厄·莫萊(1584…1656);最高法院的首席院長,掌璽大臣。
27 雷茲紅衣主教(1613…1679);即本書中一再寫到的貢迪,原為助理主教,為投石黨運動的領導人之一。
28 孔代親王,即大親王。
29 聖母院,即巴黎聖母院,原應譯巴黎聖母大堂。本書內一律譯為聖母院。為法國天主教大教堂。
30 彌撒,是天主教的一種宗教儀式。
31 指本書。
32 路易十四生於1638年。
33 新橋,塞納河上的一座橋。
34 即一路警衛。
35 布郎梅爾(1541…1635);法國最高法院的院長。
36 布魯塞爾(約1575…1654),法國最高法院參事。
37 巴黎處決罪犯處。
38 中央菜市場,巴黎最大的菜市場。
39 特萊韋勒,是國王的火槍隊隊長。黑隊指騎黑馬。
40 指黎塞留的眼睛。
第二章 巡夜
十分鐘以後,這一小隊人馬出了好孩兒街這條街在黎塞留紅衣主教建造的劇院後面,當初黎塞留建造這座劇院是為了要演出《米拉姆》41;馬薩林紅衣主教喜歡音樂超過文學,他不久前將歌劇介紹到法國來,在這兒舉行初次演出42。
全城從外表看處處都顯得極大的動盪不安。許許多多人群在街土跑來跑去,達爾大尼央儘管剛才那樣說,可是他們還是停下來,臉上帶著威脅的嘲笑看著那些軍人經過,說明市民們因為懷有敵意,眼下改變了平時的溫和態度。從中央萊市場的街區不時傳來嘈雜聲。在聖德尼街那一邊槍聲不斷,有時候,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某處突然響超了鐘聲,那是百姓一時興起在亂敲鐘。
達爾大尼央只顧前進,像一個對任何事都毫不在意的人,對周圍的這類小事全無動於衷。看到一群人站在街中心,他連招呼也不打,就驅馬向前衝,那群人不管是否是叛亂分子,好像都知道他們遇到的是什麼人,連忙讓開路,讓巡邏隊透過。紅衣主教很羨慕這種沉著鎮靜的態度,那是長期經歷危險鍛鍊成的,但是他認為這個暫時受他指揮的軍官值得敬重,還因為這個人既謹慎,又勇敢,而這種勇敢作為本人卻並不在意。
走到士官門哨所的時候,哨兵大聲問,“口令?”達爾大尼央已經向紅衣主教問過口令是什麼,就向前走幾步回答對方,口令是:路易和羅克魯瓦43。
交換過這種相認的暗號以後,達爾大尼央問在哨所擔任指揮的是不是科曼熱先生。
哨兵對他指了指一個站著在說話的軍官,這個軍官的手靠在談天的對方騎的馬的脖子上。他就是達爾大尼央要找的人。
“科曼熱先生在這兒,”達爾大尼央回到紅衣主教身邊說。
紅衣主教驅馬向他們走過去,達爾大尼央很識趣地向後退。他從站著的軍官和騎在馬上的軍官脫帽行禮的姿勢,看出來他們已經認出了紅衣主教。
“好極了。吉託,”紅衣主教對騎在馬上的人說,“我看到您儘管有六十四歲高齡,但是仍然和往日一樣行動敏捷,忠心不二。您對這位年輕人說了些什麼?”
“大人,”吉託回答道“我對他說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凡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