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部分(第3/4 頁)
1. 社稷宗廟、禮樂官職等,全部恢復到永淳以前的古例。
2. 神都洛陽依舊為東都,武皇出生地北都依舊為幷州大都督府,重新確定長安的首都地位。
3. 武周新字一併廢棄,周朝的宗廟陵寢商量處分。
4. 追溯李唐與道教的淵源,老君依舊上尊號為玄元皇帝。
此外,中宗還下令舉人停習《臣軌》,仍習《老子》;各州建造佛寺道觀各一所,號為“中興”。'28'
人未亡,政已廢,至此武周時的各項政策已如枯葉離枝,崇尚火德的大周赤紅之旗,重新換成了崇尚土德的李唐黃色大旗。鳳凰沒能在火中涅磐,而是被困於金籠,白頭上陽,正如明堂之巔的金鳳,最終還是爭不過天意,被迫換成了避火神珠。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篇赦文對武皇評價極高,稱她聰明睿哲,仁厚愛民,武周革命實因高宗“仙駕不追,逆臣開釁,敬業挺災於淮甸,務挺潛應於沙場。” 非武皇撥亂之神功,不能定人之危。也就是徐敬業和程務挺作亂,才導致武皇大開殺戒,平定禍亂,最後順天應命,登基為帝。
而她在御宇十幾年之後,“凝懷問道,屬想無為”,於是主動遜位給新帝,命他光復李唐,繼承先祖之業。
這就涉及到武周革命和神龍宮變的定性問題,官方解釋為母慈子孝,一家人和和氣氣,作亂的都是外人。因此武周並非偽朝,李唐從未中斷,武皇既不是篡奪李唐天下的謀逆者,也不是失勢亡國的大周皇帝,而仍然是身份崇高、地位尊貴的李家主婦,曾經在危機時刻幫兒子代管了一段時間的江山社稷。
母子相承,周唐一體,就此成為有唐一代的官方論調。後來中宗答覆敬暉請削武氏王爵表時,稱武皇“在朕躬則為慈母,於士庶即是明君”,為平息徐敬業之亂從權御宇,是為明君;主動遜位於愛子,是為慈母,也是沿用了一貫說法。
但克定禍亂才能稱之為“中興”,如王莽之後而有光武中興,既然母慈子孝,天下太平,又怎能號稱“中興”?官方說法的自相矛盾,導致了日後對武皇評價的一系列反覆。
但這些已經不是武皇能顧及得到了。春來秋去,她仍然沉默而頑強的活著,儘管沉痾難起,生命的火花依然在躍動。
周滅,唐興。
多情的皇帝對皇后韋氏千依百順,又迷戀上了聰穎慧黠的上官婉兒,拜為婕妤,被這兩個女人擺佈得團團亂轉。
口甜的侄兒武三思不惜肉身佈施,攀附上韋后和婉兒,再度鹹魚翻身,入主中樞。
神龍宮變中功居第一的張柬之等人居功自傲,半步不退,事事針對諸武。雙方明爭暗鬥,漸趨激烈,有識之士如楊元琰等退步抽身,淡出政壇。
而風暴的核心中宗皇帝,二心不定,左搖右擺,忽而採納武三思之計,將張柬之等五人悉封為王,明升暗降,奪其權柄;忽而採納張柬之等的建議,貶抑諸武,將武三思、武攸暨由王降為郡王,減其實封,武懿宗等十二位武氏郡王則降為國公。
政壇紊亂,國庫枯竭,后妃養男寵,公主競豪奢。焦頭爛額的中宗只得賣官鬻爵,並開始動用為賑災備荒專用的義倉……
武周的一頁已經揭過,而李唐的前景仍未分明。世態便如翻覆雨,只是臺上的主角已經換了別人。
她仍然關心,但一切已經與她無關。
她還活著,可人人都在盼著她死去。
上陽宮的宮花寂寞地燦爛著,那樣觸目驚心的紅,像焚盡了心頭的血,卻無人理睬,無人欣賞。
生命的盡頭,原來竟是如斯淒冷。
不能不佩服武皇強悍的生命力,神龍宮變以前她便病得難以下床,受了那麼大的打擊,竟然還活了300多天才去世。那段漫長的日子,她究竟是怎樣度過的呢?
(未完待續)
有人說這樣的結局應該是武皇意料之中的。武李之間的矛盾不可能調和,再怎麼搞平衡雙方也不會滿意,她最終放棄了努力,抱有萬事隨它去的態度。因此事到臨頭,她不會有太多被背叛的感覺,更多應該是該來的終於來了的麻木和無謂。
個人不太贊同這種說法。武皇晚年的放任自流,是建築在她自信生前能掌控一切的基礎上,她認識且接受了李唐必然復辟的事實,但並不認為會在她生前爆發,而在她死後,哪管洪水滔天。她晚年廣建宮室,四處遊玩,以致國用空虛'29',未嘗沒有及時行樂的意味。執掌天下五十年從未敗過,她決不會甘心放權,否則早已將皇位傳給顯或者讓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