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部分(第1/2 頁)
去動用為賑災而設的義倉,不去賣官鬻爵,比她兒子還是強多了。
文化建設則是武氏的強項。《全唐詩》將有唐三百年風騷歸功於太宗名下,但文藝之盛實始於武周時代。貞觀仍處於南北文風交融的時期,君臣致力於淳風俗教化,將文學視為點綴昇平的餘事,雖然喜愛,卻並未全情投入。而武氏對於文學的醉心自非貞觀君臣所及,由她開始科舉取士的標準明文變成了詞藻文采,帶動文風大暢,名家輩出。先後出現了初唐四傑,文章四友,號稱“燕許大手筆”的張說,首位史學理論批評家劉知幾等等,沈宋奠定律詩雛形,陳子昂高舉建安風骨,上官婉兒引領宮廷詩人,可謂星光熠熠,開盛唐時代文壇繁盛之先聲。這期間的書法、音樂、舞蹈、體育等,也極一時之盛。這可從唐人的詩文筆記中看出,當時的社會開放而寬容,男女都很喜歡戶外運動、歌舞、及宴飲。
宗教方面,佛教大盛。直接受到武皇扶持的有華嚴宗、禪宗和律宗,隋唐八宗裡就佔了三個宗派,其間出現的譯經大師有實叉難陀、義淨等。道教的地位雖比李唐時有所下降,但她並未著力打壓,反而肯定“老子化胡”為事實,道士馬元貞等也頗受她的重用,和道士郭行真、明崇儼的關係更是為人熟知了。域外宗教如摩尼教也在這個時候傳播於中原。
綜上所述,武則天時期的內政治理還是比較成功的,說功大於過應不為過。個人認為其最大弊政在於法制和社會風氣的敗壞,雖然這些不能以國計民生的硬指標來衡量,但影響深遠,誠為憾事。
(未完,下半部分明天貼)
軍事外交方面是武皇最受人詬病之處,岑仲勉便尖銳地指責她“突厥橫行於北地,吐蕃跳梁於西陲,對外族侵凌,全乏對策”,以此否認她的政績。比起太宗高宗時代天可汗對外戰爭中的咄咄逼人威風八面,武周的對外戰績的確不理想,但也不像有些網文渲染得那樣誇張。以她最為人指責的契丹營州之亂為例,從頭到尾也就擾攘了一年左右,只是老太太喜歡改年號,東一個萬歲通天,西一個萬歲登封,好端端的一年裡就改了三四次,不知道的還以為打了很久。對付吐蕃的戰績也不算差,安西四鎮在垂拱年間失去,但也是在她手裡奪回來的,併力排眾議派駐軍隊常駐四鎮,從而結束了四鎮建立以來一直不穩定的局面。又於長安二年(公元703年)設立北庭都護府,統領天山北麓,與安西分治天山南北,唐代西陲軍府二元化的管理體制自是形成。自她收復四鎮以來,至安史之亂爆發,西域一直牢牢掌握在唐軍手裡,不僅有效地阻止了吐蕃的野心,也遏制了後突厥帝國的勢力擴張。因此日後突厥無法南下侵唐,也無法染指西域,終至漸漸敗亡。然而她對付後突厥一直束手無策,默啜可汗老奸巨滑,又有一箇中國通暾欲谷做軍師,對於不諳軍事的武皇來說,的確很難搞定。
這些一時的勝負其實並非關鍵,武皇對於大唐國防軍事方面的負面影響,主要在府兵制的衰落和馬政的弛廢上。一般公認武周時期府兵崩壞的速度驟然加劇,雖然目前學界對於府兵在對外戰爭中的實際作用有所爭議,但府兵制作為唐前期的重要軍事制度,其敗壞的影響仍然不可低估。而戰馬則在冷兵器時代的交鋒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唐開國時相當重視,高宗麟德年間有馬76萬匹,為唐代的極盛時期。而武皇當政時期,或由於管理不善,或由於蠻族劫掠,到了玄宗即位時已只有20多萬匹,數量下降非常驚人,經過幾十年的恢復,也不過40多萬匹,難以再現麟德時的盛況。兵源枯竭,馬匹缺失,直接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因此武周時的軍隊戰鬥力不佳,也就不足為奇。
武皇當政時的內政外交大致如此,很難給予一個簡單的評價。她有驚世之才,卻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鞏固帝位上,一定程度影響了她的政績。或者可以這麼說,在她執政的幾十年裡,同時播下了唐朝繁盛和危機的種子,是幸運也是不幸,這兩點都被她的孫子李隆基發揮得淋漓盡致。
另外,我們在評價她的功過是非之時,還需要注意兩點:其一是當時的歷史環境,其二是她的性別因素。無論宰相職權的削弱,科舉制的興盛,還是府兵制的敗壞,都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武則天只是起到了一個加速的作用,並沒有改變歷史的走向。也就是說,即使沒有武則天,帝王對相權的限制仍會越來越嚴,庶族官僚遲早仍會取代貴族政治,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發展的府兵制仍會衰落下去,只是不會有那麼快而已。但這歷史長河中的短短一瞬,已足以改變很多人的命運,甚至,一個帝國、一個時代的命運。
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