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2/4 頁)
為十一月,臘月為十二月,一月為正月。
78歲,長安元年(701年)正月初三,成州言佛跡現,改元大足。八月,蘇安恆上表請女皇還政,抑武興唐。十月,女皇與太子李顯、相王李旦等從洛陽回到長安,改元長安,大赦天下。十二月,女皇為其父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稱攀龍臺碑)於文水昊陵。
79歲,長安二年(702年)正月十七日,女皇首設武舉選將才。六月,女皇為其母立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后碑於咸陽順陵。十一月一日,封相王李旦為司徒。命蘇(特殊字)審查酷吏舊獄,昭雪者眾多。
80歲,長安三年(703年)正月初一,女皇令武三思、李嶠、朱敬則等修《唐史》。四月初九,吐蕃遣使獻馬千匹、金二千兩求婚。六月初一,突厥默啜又遣使請以女嫁太子之子。
81歲,長安四年(704年)八月,女皇病臥長生殿。十月二十二日,封秋官侍郎張柬之為同平章事。十一月初五,封天官侍郎韋承慶為行鳳閣侍郎、同平章事,封張柬之為守鳳閣侍郎。
82歲,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初一,改元神龍。女皇病重。下詔:“自文明以來得罪者非揚、豫、博三州及諸反逆魁首,皆赦免。”二十二日,張柬之、崔玄(日韋合併)等迎太子李顯,殺張宗昌、張易之,進至女皇寢宮,逼女皇讓位。二十三日,女皇令太子李顯監國。二十四日,女皇傳位於太子李顯。二十五日,太子李顯即帝位,為中宗。封相王李旦為太尉,同三品。太平公主加號鎮國。令免今歲稅賦,放宮女3000人。皇族中的流放者和籍沒者,子孫皆復屬籍,量敘官爵。二十六日,女皇移居上陽宮。二十七日,中宗李顯率百官謁女皇,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二十九日,中宗李顯封崔玄(日韋合併)為守內史,敬暉、桓彥範為納言,張柬之為天官尚書,袁恕己為鳳閣侍郎,並同三品。二月初一,中宗率百官詣上陽官問女皇起居,此後每十日一往。初四,中宗復國號為唐,郊廟、社稷、陵寢、百官、旗幟、服色、文字均恢復到永淳以前(高宗時代)的原狀。復改神都為東都,北都為幷州。五月初四,中宗遷周七廟神主於西京崇尊廟。下詔:“武氏三代諱,奏事者皆不得犯。”立唐太廟社稷於東都,封張柬之等5人為王,降武氏諸王為公。十一月二十六日,女皇崩於上陽宮仙居殿,遺詔去帝號,與高宗合陵。
神龍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女皇於乾陵。諡曰:“則天大聖皇后”。
景雲元年(710年)七月七日,改稱“天后”。
景雲元年(710年)十月十八日,改稱“大聖天后”。
延和元年(712年)六月十七日,改稱“則天后”。
天寶八年(749年)六月十五日,追尊為“則天順聖皇后”。
其實,銅匭上書蒐集民間言事並非始自武后,據《封氏聞見記》記載:“漢時趙廣漢為穎川太守,設缿筩,言事者投書其中,匭亦缿筩之流也。梁武帝詔於肺石、謗木之旁各置一函,橫議者投謗木函,求達者投肺石函,即今之匭也。”然而武后銅匭上書的規模之大,影響之深遠,卻遠非趙廣漢梁武帝所能望其項背,而匭使的設立更是她的一大發明瞭。
提議設定銅匭的人名叫魚保家,是承審裴炎一案的侍御史魚承曄之子。按照他的設計,銅匭分為四格,收受天下表章,一旦投入便無法收回,大概有點像現在的郵政信箱。四面正對著東西南北,並援引五行學說,配以四季塗上不同的顏色。
東方為青色,象徵著春天和仁愛,是為延恩匭,求仕進的人可以把自己的文章投進去自薦。
南方為紅色,象徵著夏天和赤誠,是為招諫匭,接受人們對於朝政和時事的諫言。
西方為白色,象徵著秋天和公議,是為申冤匭,受理冤案申訴。
北方為黑色,象徵著冬天和智謀,是為通玄匭,鼓勵人們為朝廷出謀劃策。
武后為銅匭配備了多名匭使,以諫議系統的官員諫議大夫、補闕、拾遺一人充當知匭使,以監察系統的官員御史中丞、侍御史一人為理匭使,每天所有的投狀,日暮時分全部由知匭使送上,緊要事情即刻處理,剩下的轉呈中書省和理匭使處置,根據情況上報朝廷。補闕和拾遺都是武后新設定的諫官名稱,補闕之意為補正國家之過缺,拾遺為拾而議論國家之遺事,進言也從原來的“廷議”和“上封”之外,多了投匭一途,進一步豐富了唐代的諫議制度。'4'
由此可見銅匭的各項功能如能充分發揮,不失為利國利民的一大創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