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第1/4 頁)
捉來見駕,要治他一個訕謗朝政之罪。誰知武皇聽了只是放聲大笑,倒是調侃了急於邀功請賞的御史一通:“只要你們不濫施祿位,還怕天下人說麼?不用治罪了,把人放了吧。”倒是與她讚賞駱賓王文采的行事風格一脈相同。鬧了個沒趣的御史訕訕然退下,輕狂的才子繼續吟詠他的歌謠,而武皇麼,繼續我行我素地做她的女皇^_^
武皇對於科舉制的改革還有一樁,她開創了武舉,以示文武並重。不少學者對此嗤之以鼻,認為她的選拔標準太過荒誕,因為考試只考射箭舉重等武藝和膂力,而不論運籌帷幄的韜略智謀。特別還要求身高六尺以上(大致相當於今天的1。8米),還要言語漂亮魁梧挺拔“神采堪統領者”;這看起來不像在選拔軍事人才,倒像是評選健美先生。名將裡面武舉出身的比例少之又少,學者們說這正反映出武舉制度的失敗。不過唐代尚武之風盛行,才資文武的官員不乏其人,投身邊塞計程車族子弟絡繹不絕,民間豪俠更是希冀邊功來出人投地,而連年的征戰使得這些人完全有機會得到施展。武舉出身的比例自然少之又少。反過來說,在不缺人才的情況下,開創武舉正是一種姿態,表明文武並重,同時多開一條獲得人才的門路,這正反映出了朝廷對武備的重視。何況再怎麼說也出了一個“再造唐室”的郭子儀郭令公呢。唐代並不經常舉行武舉考試,可到底還是延續下去,直到清朝,還要舉行弓刀石馬步箭的武舉考試——武皇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並不僅僅侷限於唐朝。
(本節未完待續)
注:
'12' 《貞觀政要*崇儒學》
'13' 《舊唐書*儒學上》:“取弘文、國子生充齋郎行事,皆令出身放選,前後不可勝數。”
'14' 《舊唐書*韋嗣立傳》
'15''16' 《朝野僉載》
她在思想領域所做出的努力也不僅僅侷限於淡化儒學。李唐皇族為了自高身價,攀附道家始祖老子為祖先,高祖視道士為皇親,掌管天子族屬的宗正寺下面特設“崇玄署”,掌管京都諸觀名數與道士戶籍。'17'太宗提倡三教並舉,實則獨尊儒學,淘汰僧尼。高宗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下詔科舉考試無論明經還是進士科都要加試《老子》。窮李家三代之力造成道先佛後的局面,現在武皇要以一人之力扭轉過來,好在她天生精力過剩,見招拆招,遇神殺神,忙得不亦樂乎。太后臨朝稱制伊始便破舊立新,改元光宅,尊老君之母為“先天太后”,名義上對老子尊崇依舊,然抬高老子母親的地位,無形中壓老君一頭;永昌元年(公元689年)二月,武皇於稱帝前夕御明堂,開三教,以內史邢文偉講《孝經》,命侍臣及僧、道士等依次論議,置僧尼於道士之前。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訊號,預示她即將以佛教為武器打壓道教,以示對李唐皇朝的徹底否定。這年九月,武皇以周代唐,正式稱帝,降老子“太上玄元皇帝”的稱號為“老君”。天授二年四月(公元691年),武皇正式下制,明確規定:“釋教在道法之上,僧尼處道士女冠之前。”'18'兩年之後(長壽二年,公元691年),武皇下令把舉人習《老子》,改學她寫的《臣軌》。從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尊奉老君之母開始,武皇足足花了7年時間才將李唐的種種崇道政策一一廢除,這方面她總是小心翼翼步步為營,充滿無限耐心。宗教的力量不可小覷,象水也象火,能殺人亦能活人,這場精神領域上的戰爭,她不敢有絲毫馬虎。
很多人都知道,武皇是以《大雲經》中淨光天女化為女身當國王土的記述作為她稱帝的依據,事後投桃報李大興佛教打壓道教,一度形成佛先道後的風氣,但這一勝利其實得來並不容易。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有僧人上表要求禁燬《老子化胡經》。《化胡經》是什麼東西呢?相傳是西晉道士王浮作的一部偽經,說老子當年騎牛出關是翻越喜馬拉雅山去了印度,搖身一變成了釋迦牟尼,所以佛教實際上是道家學說的一部分,頗類似今日有佛教徒說耶穌求道就是來印度學習佛法,耶和華實際上是釋迦牟尼的小變身^_^ 佛教徒當然非常不滿,認為這是對佛教的誹謗。武皇令朝臣評議,結果多數大臣都表示化胡是實,為經不虛。武皇只好敕令“老君化胡,典誥攸著,豈容僧輩,妄請削除,……明知化胡是實,作佛非謬;道能方便設教,佛本因道而生”,稱佛教確實由道家化生而來,規定僧道並重,徹底否決了毀《化胡經》的建議。'19' 此時武皇稱帝已經6年,道教的勢力依然強大。因此,說武皇抑道尚可,說她斥道則不妥,她不想也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