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4 頁)
武各自眼尖尖站好隊,只待風暴來臨之際能夠找到方向。君臣對決眼見得已如箭在弦勢不可免,最後攤牌的日子越來越近了。
山雨欲來風滿樓,長安政壇的空氣沉悶得令人窒息,那種大變將臨的疑懼和不安,籠罩在每個人的心頭。長安令裴行儉忍不住和長孫無忌、褚遂良私下議論,認為如立武昭儀為後,國家禍患必由此而始。武昭儀的情報網迅速做出反應,先是袁公瑜打聽到這一訊息,立刻密告武昭儀的母親楊氏,又飛速傳到了李治耳中。李治暫時拿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莫可奈何,一口鳥氣全出在了裴行儉頭上,立即下旨將其貶為西州都督府長史。西州都督府地處西域邊陲,這是皇帝再次不經中書門下直接下旨任免官吏,裴行儉也是第一個因為反對立武昭儀為後而遭貶的京官,不料這一去就造就了大唐一代名將的產生。裴行儉文武雙全,縱橫西域,從未敗過,代表著大唐文人用兵的最高水準,併為大唐培養了王方翼、程務挺等諸多名將,他的名字,便是一段傳奇,一個神話。也因為他是最早被逐出京城的反對派吧,這也讓他幸運地避過了君臣交鋒最激烈的對決,從而逃過了之後接二連三血腥的大清洗。後來被貶出京的人士,無不殺身殞命,家破人亡。裴行儉這個最初的失意者,卻成為最後的幸運兒,塞翁失馬,禍福相倚,古中國的這一智慧哲理,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一次又一次的得以印證。李治一旨貶黜裴行儉,再也按捺不住,遂於永徽六年九月,正式提出了易後之議,最後攤牌的時刻終於到了,政壇的颶風也隨之而颳起!
為了方便起見,這裡簡單回顧一下當時的政局及核心人物。大唐實行群相制,易後前夕共有宰相七名,分別為:
1、 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長孫無忌
北魏皇族後人,父親為隋代著名外交家長孫晟,母親也出自高門大閥渤海高氏,關隴門閥領袖。與太宗相知莫逆,一手將李治捧上皇位。李治登基之後,長孫無忌因兼具顧命大臣吉國舅雙重身份,權傾朝野,唯與軍方關係一向疏遠,且為當時三大名將李道宗、薛萬徹之死負有直接責任。執政多年,締造了永徽之治的繁榮局面,卻也樹下政敵無數。
2、 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李勣
初唐名將,軍方領袖。起自山東寒門,少年時即已名揚天下,即《說唐》中的徐茂公是也。李勣向有“純臣”之名,玄武門事件中恪守軍人職業道德,拒不介入皇室內鬥。貞觀末期隨著李靖的隱退、侯君集謀反被誅,李勣儼然已成為大唐首席將領。更因原為李治東宮舊屬,太宗對其著意栽培,既是彌補長孫無忌不善軍事的弱點,也是作為一種分權和制衡。高宗登基後,李勣為避免與長孫無忌直接牴觸,堅拒尚書省左僕射之位,遠離政治漩渦,高陽公主謀反案後,李治以之接替吳王恪拜為司空作為拉攏,推重之心,溢於言表。
3、 尚書省長官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于志寧
出身鮮卑貴族,其先祖於謹,與李唐皇室祖先李虎同為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家世十分顯赫。本人文章德行冠於天下,高祖時便對他甚加禮遇,貞觀時為太子承乾之師,因屢屢直言諍諫觸怒太子,遣刺客刺殺于志寧。當時于志寧正在守喪,其孝行與品格竟連刺客也為之感動,下不了手,于志寧這才逃過一劫。因此太子謀反案發後,原東宮舊屬均獲罪被貶,唯有于志寧仍然深被信任,又被派去做李治的老師。于志寧是個老實人,真正的至誠君子,持身謹慎,一直力圖遠離政治是非,然德高望重,世所同欽,永徽時除繼續擔任宰相之外,更再拜為太子忠的老師。
4、 尚書省長官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褚遂良
先祖為南朝衣冠,父親褚亮為秦府十八學士之一,褚遂良博涉文史,尤工書法,貞觀時漸受重用,官至中書令,與長孫無忌一同受命輔政,頗有權勢。褚遂良於貞觀後期即已投效無忌,合力將李治推上皇位,其間也少不了有些小動作,對於擁護承乾及李泰的大臣有所打壓,劉洎之死即與他有關。
5、 中書省長官中書令來濟
舊隋名將來護兒之子,江都政變時煬帝被弒,來氏家族闔家殉難,來濟成為唯一遺孤。來濟並非關隴貴族集團成員,而是以原李治東宮舊屬的身份被起用,直言敢諫,文名傳於天下。
6、 中書省長官中書令崔敦禮
出身山東著姓、四大望族之首的博陵崔氏(即“博陵崔、范陽盧、滎陽鄭、太原王”),崔敦禮高祖時便已入仕,精善辭令,長於外交,王皇后舅父柳姡О障嗪蠼猶嫖�惺榱睿�筆蹦曄亂迅擼�糯吻肭笸誦藎�τ詘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