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頁)
加之曾事先帝,身份尷尬,但如果能得到神通廣大的國舅的同意,他相信一切都不成問題。於是,在和武昭儀商議之後,他們精心準備了一番,雙雙來到長孫無忌的府第。
皇帝駕臨太尉兼國舅的府第,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武昭儀也陪隨同至,就比較稀罕了。七竅玲瓏心的長孫無忌一見這架勢,心裡也就明白了八分,當下不動聲色地將天子及其寵妃迎入府中,盛宴以待。皇帝看來心情很好,一見面就破格提升長孫無忌寵姬所生的三個兒子為朝散大夫,並賜金銀寶器各一車,綾羅綢緞滿十車,即使對於宰輔重臣,這樣的重賞也是極為罕見的。按照大唐銓敘之法,散官分為九品三十階,以科舉出身的,進士只能由從九品上起敘,明經由從八品上起敘,以門蔭出身而有國公封爵的也不過從正六品上起敘。朝散大夫計階為從五品下,按大唐制度已屬通貴之官,授官便必須奏取進止,按每年量多少起敘。而今次授官的三個兒子,不過是無忌寵姬所生的庶出兒子,如此殊恩,籠絡之意已是相當明顯。於是賓主盡歡,其樂融融。酒酣耳熱之際,皇帝微微一嘆:唉,可惜王皇后無子。折騰了半天,至此終於亮出了自己的真實意圖——希望國舅能順從自己的意思,同意廢王皇后而立武氏。無忌心裡雪也似的明亮,卻詐作不知,話鋒一轉,隨口扯到別的事情上去了。如此幾次三番,直到所有的人都清楚明白地知道他在裝傻為止。話到這個地步,已經沒了繼續說服下去的必要,於是“上及昭儀皆不悅而罷”,悻悻然回宮。
這樣的結果,其實是可以想見的。“王皇后無子”,這是李治唯一能搬上臺面的廢后理由,因為皇后殺一個未有公主封爵的嬪御之女,根本夠不上廢后的標準,何況此案還未證實,反而無子關係著大唐的國運。可是這個能搬上臺面的理由,卻不是個能說服人的好理由,尤其對於無忌來說。一方面,王皇后的養子太子忠正是由無忌擁立為太子的,且當年之所以如此匆忙立儲,正是針對武氏入宮後不久懷孕即升昭儀的舉措,因此先天便有一重牴觸。另一方面,以武氏的出身和背景的確大有問題,寒門小戶不說,還是先帝的侍妾,在深宮中待著也就罷了,要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這怎麼可以?讓天下人恥笑皇帝亂倫麼?在他看來,武氏能做上昭儀已經很夠意思了,她實在應該安分一點。說來可笑,長孫無忌多次干預帝王立儲,每每因主張廢長立幼而被人指為不合禮法,存有私心,當他頭一次為了維護封建禮法力主立嫡以長的時候,卻因此而身遭橫禍,家破人亡。歷史之弔詭,也正在於此了。
李治很鬱悶。“拿人錢財,與人消災。”收了別人的重禮,卻不幫忙辦事,香餌吞進去,魚鉤吐出來,難怪別人會有意見,何況這人還是皇帝。以堂堂帝王之尊,親自跑到臣子的府第行賄,本來已是上下倒錯尊卑易位,現在居然還被拒絕了,這真是……太太太不給面子了!如果說高陽公主謀反一案的處理讓他看到帝王權柄的下移以及長孫無忌的咄咄逼人,那麼這次就是直接地感受到長孫對自己意願的冷淡和對帝王權威的輕視,原本對舅父已有疑忌之心的李治,此刻憤怒更是如火如荼地燃燒起來,畢竟,他還是一個只有二十六歲的年輕人,又怎會沒有一點點脾氣。自他十六歲被立為太子開始,他就一直處在父皇嚴厲而挑剔的目光之下,好不容易熬出頭當上皇帝可以喘口氣了,卻又時時刻刻處在舅父為首的顧命大臣監督下,不得不小心翼翼避免行差踏錯。這樣尊而重之的結果,換來的是對方日益專權妄為,雖身為帝王,卻如身受重縛,動輒為人所制,無法揮灑自如,既不能按自己的心意打理朝政,也不能讓自己心愛的女人成為正妻,人生至此,實屬無味。
然而求諸朝堂,大臣們都意見一致鐵板一塊,又都是經驗豐富的老臣,處理事情四平八穩沒有什麼失策的地方,想幹預也找不到藉口。後宮之中,如王皇后蕭淑妃之輩也不可能給他什麼幫助和支援,初唐宦官勢力可以忽略不計。朝臣、外戚、後宮……思想一圈,能借重的只有她——武昭儀,蒼茫的天地間,她是他唯一的同謀。
向長孫無忌行賄試探,武昭儀第一次衝擊皇后寶座的嘗試以失敗告終。她並不是承受不起失敗的人,但長孫無忌的態度讓她清醒地意識到,奪取後位的這條路將會行進地異常艱難。她將面對目前掌控朝政的所有重臣的反對,一旦失敗,已經亮出野心的她下場將極為悽慘。王皇后一旦熬過這場劫難,他年太子忠登基為帝,王皇后便將升格為太后,如何對付她這個情敵,是可以料想的。不錯,是她先下的手,代價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慘痛。但現在再來後悔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