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只想回家,活著回到長安,於是上表給高宗:
往者承乾廢,岑文字、劉洎奏東宮不可少曠,宜遣濮王居之,臣引義固爭。明日仗入,先帝留無忌、玄齡、勣及臣定策立陛下。當受遺詔。獨臣與無忌二人在,陛下方草土號慟,臣即奏請即位大行柩前。當時陛下手抱臣頸,臣及無忌請即還京,發哀大告,內外寧謐。臣力小任重,動貽伊戚,螻螘餘齒,乞陛下哀憐。
這裡他先提到了自己為高宗力爭皇位的策立之功,回憶了太宗去世時手足無措的高宗抱著他脖子的溫馨情景,最後說他現在已經是風燭殘年,螞蟻一樣的卑微渺小,乞求皇帝憐憫。寫得聲情並茂,婉轉可憐,依稀可見太宗所說的“竭誠親於朕,若飛鳥依人,自加憐愛。”然而此一時,彼一時,高宗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赤子之心的少年,褚遂良此刻重提對方真心情的往事,徒然讓高宗感覺醜態露於人前而惱羞成怒,他的效忠也被視為借表功來施加壓力,——感恩圖報這樣高貴的情感,並不適用於帝王。表章呈上去,便如石沉大海,再也沒了訊息。褚遂良日盼夜盼,但一直都沒有迴音。傷心,絕望,疲倦,一點一點地蝕刻著他的身心,第二年便病逝於愛州,享年63歲。
褚遂良為初唐名臣,也是著名的書法家,因曾經官至右僕射河南公的高位,世稱褚河南。他的楷書歷來評價極高,如美人嬋娟,不勝羅綺,被稱為“唐楷第一人”,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為後人並稱為“歐顏褚柳”唐代四大家。政壇上,他直言敢諫,風骨凜然,一生竭智盡忠,可謂“兩朝開濟老臣心”。然而少年得志的書生意氣,金殿上的慷慨陳詞,政壇上的翻雲覆雨,書海間的翰墨風流,最後都只化作絕域蠻荒的一抔黃土,以及後世讀書人的一聲長嘆:真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本節未完待續)
汗,貼上來了。好久沒寫了,有點找不到感覺。
程知節禁軍統領之職被奪,韓瑗、來濟被貶,便如同斬斷了長孫無忌的左膀右臂,針對這位當朝國舅的羅網正在悄然收緊。歷經兩朝風雲的長孫無忌,此時無疑已經感受到了步步逼近的殺機,大廈將傾的陰雲如夢魘般地籠罩在心頭。然而令人驚異的是,他既沒有為韓瑗來濟求情,組織力量準備反擊;也沒有像褚遂良那樣主動向李治申訴忠誠,試圖挽回上意;甚至不曾上書辭職,以實際行動表示自己並未威脅帝位。在過去的兩三年裡,這位佐命元勳、兩朝重臣,一直都維持著奇異的沉默,一任身邊的潮起潮落,看著自己的知交好友在萬丈風濤中被淹至沒頂。當時的長孫無忌,已經處在武后編制的情報網的嚴密監視之下,許敬宗等人天天在瞪大眼睛找他的岔子,實在也無法向老友伸以任何援手。而在程知節罷官之後,他已經失去了任何可以挽回敗局的機會,雖以國舅之尊,也無法避免最終敗亡的命運。——人的一生雖然漫長,但真正能改變命運的時刻卻很少,很少。
我們常常欽羨那些睥睨眾生的英豪,羨慕他們總能在關鍵時刻扼住命運的咽喉,間或也會有一絲冷嘲:“他能成功,無非是心狠手辣而已。”這話不能算錯,可也不能算對。在先下手為強的背後,是對人性的清醒認識以及當機立斷的果斷決策。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在瀕臨懸崖的時候,沒有幾個人有著不計存亡縱身一跳的勇氣。長孫無忌驚才絕豔,誠為當世人傑,然而對比李世民和武則天的奪嫡之戰,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他與他們之間的差距,也就是人才與天才之間的差距。
要成功,首先是要經過長時間的精心準備和深謀遠慮的居安思危。李世民早在宮門濺血前兩年便將心腹常何調去把手玄武門這樣的咽喉地帶,而當時的兄弟之爭尚不是很激烈,未必一定會動用到非常手段。武則天則經過三年的蜇伏時期,廣泛地建立起自己的後宮情報網,達到了“後及淑妃動靜,昭儀必知之”的地步,這個時候她也許只是為了爭寵而已。而長孫無忌卻一直不曾想到有朝一日高宗會對他猜忌嫌惡,不曾為自己謀一條後路,以至於事變來臨時竟然連軍方代表李績的真實態度都不知道,完全處於一種敵暗我明的狀態。
其次,長孫無忌也缺乏當機立斷背水一戰的決心和勇氣。從武氏立後時對韓瑗和來濟的威脅,到不足一月即以殘酷手段處死王皇后和蕭淑妃來看,他應該知道這位新皇后的手段,如果這個時候他能夠立即聯絡程知節發動禁軍謀立新君,也許並不是沒有一線機會,然而他卻遲遲沒有動手,猶豫之間程知節已被調開,唯一的翻身機會就這樣失去了。當然,發動政變也很冒險,然而同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