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而她不能過問,更不敢有任何抱怨,如果他不來了怎麼辦?她將何以自處,別人又會怎樣看她?那悠長而寂寞的下半生,她將怎樣度過?“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此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這首哀婉纏綿的《如意娘》,多少可以反映她當時的心境。年華已經老去,前途仍不明朗,那渺茫無期的承諾什麼時候能夠到來?在李治未去感業寺的日子裡,那個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倚門而望的緇衣女子,一定有無數次,為這樣莫測的未來而顫慄。
探究武媚當時的心情,說她不著急是絕不可能,然而患得患失之下畢竟不敢催逼太緊,怕引起對方反感,得不償失,因此只能採取這樣委婉曲折的方式反映自己的心事。《如意娘》是相思也是情挑,詩中那個為情愛顛倒迷失的女子形象(我想你想到患色盲,把紅燈都看成綠燈^_^),是那麼楚楚動人,我見猶憐。可見當時出現在李治面前的武媚,並不是強悍剛烈的強勢女子,展現出的更多的是“腕伸郎膝前,何處不可憐”的溫柔意態。對於這樣一個才華出眾、深情柔婉,而又不會給他帶來任何壓力的女子,李治無疑是非常滿意的,比之少女的青春和美色另具一種吸引。當時太宗去世已經很久,李治也完全適應了自己的新角色,按估計輿論應該反映不會太大,他開始認真考慮把她引入宮中的事情了。第一步,當然要徵得皇后的同意。'3'
武則天是如何再次入宮的,舊史上已有不同說法。有指王皇后陰令武則天長髮徑直引入宮中的(《唐會要》),有指王皇后建議高宗召入(《資治通鑑》),而兩唐書的《武后本紀》則直指是高宗自行召入(“大帝於寺見之,復召入宮”)。根據大唐制度,皇后雖是六宮之主,大事仍需皇帝親自下詔,後來武則天雖貴為皇后,處死已貶入冷宮的王皇后和蕭淑妃仍需向李治促旨便是明證。劉曉慶版電視劇說王皇后向武則天尋釁,誣陷她偷東西欲杖斃皇帝寵妃,那純屬絕不可能的藝術虛構了。武則天身份特殊,王皇后絕不敢不奏明皇帝就徑直引入宮中有虧皇帝聖德,第一種可能性應該不大。而皇后為皇帝選妃之事,倒是早已有之,長孫皇后就做過,然而彼時長孫後位穩固,此舉不過為了顯示自己的大度和賢德,和王皇后的情況仍然有所不同。對付了蕭淑妃,來了武昭儀,對她又有什麼好處?如是為了薦美邀寵,那麼推薦的也只會是自己的侍女或是親身姐妹這樣知根知底的人物,哪有滿世界亂找槍手的?就算王皇后年輕識淺,她身邊的智囊團也不會這麼由著她胡來的。檢驗李治的後宮狀況,蕭淑妃以貞觀末年最為得寵,永徽初年李治已是廣泛撒網,蕭淑妃對皇后的威脅,並不比先前更為嚴重。而以皇后的強硬背景,以及嫡妻無罪不可輕黜的法律保障,王皇后又何必突然在這個時候急著對付蕭淑妃呢?史載,王皇后“性簡重,不曲事上下”,就是她生性莊重,不善於討好上面(指皇帝李治)和籠絡下面(應指一眾宮女宦官了),這樣的性格,與其說她會把武則天藏起來陰令長髮包裝好了,然後硬塞給李治作birthday cake,給丈夫一個surprise討取歡心,還不如說李治突然把住在尼寺的女朋友帶到她面前,讓她大大的surprise來得可信。
由上所述,個人覺得兩唐書武后本紀的說法當更接近真實,武氏實為高宗自己召入,搞那麼多花巧,無非為了掩飾李治自己積極主動子納父妾的事實罷了。畢竟,《高宗實錄》是李治親自審定,武則天再度修改,李唐後人最終定稿的。對於李唐皇族來說,李治才是他們的父親,武氏才是他們的母親,又有誰會在意那個和李家沒有絲毫關係的王庶人的譭譽呢?這就是弱者的悲哀,只有任人塗抹的份兒,沒有絲毫辯白的機會。而當時面對著丈夫和丈夫的新歡(舊愛?)的王皇后,其實也是沒有什麼選擇餘地的。她是皇后,因此必須大度。既然已經無子,那麼就不能再嫉妒。收留下這個新侍女的滋味,大概也就只有她自己知道,恐怕未必是幸災樂禍地就等著看蕭淑妃的笑話吧!然而就算心有戒備,她也不會想到,眼前這個恭謙有禮的侍女,日後將會改變她的整個人生。
而這對於武媚而言,同樣是人生的一大轉折。她終於結束了地下夫人的身份,正式成為李治後宮中的一員。再一次踏入長安宮廷的武媚,心裡想必是百感交集的吧。十四年,整整十四年!走過千里萬里,她終於又回到這裡。十四年前,她還只有十四歲,還擁有大把的青春和少女的憧憬,“見天子庸知非福?”的話語言猶在耳,只是現在聽起來更像是諷刺而已。而今華年已逝,起點甚至更低,只是一個卑微的侍女。但這已是她花費了無數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