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前些時間,奧利士製衣公司,仕登製衣公司的突然倒閉,便在溫州引起了不小的震動。他們是大公司,媒體有連篇累牘的報道。欠的是銀行的錢,雖說轟動,社會的影響不大。有的公司搞集資,社會上的許多人將自己的辛苦錢都放進去,為的是要點比銀行高的利息,結果連本金都沒了。比如2003年轟動溫州的東方集團公司非法集資案,在溫州沸沸揚揚。老闆名叫蘇方中,是溫州崛起最早的一批企業家之一,為人精明能幹,有一定的知名度。這個集團公司在溫州擁有東風傢俱廠、東風城市信用社等企業,又在深圳搞房地產,建了一幢幾十層的中南大廈。資金不夠了,便搞非法吸儲,溫州的一些退休老幹部都將自己的積蓄存到他們那邊。結果這個公司破產了,蘇方中也被提起公訴。那些老幹部奔走呼號,也是無可奈何,只能按照法律程式解決。公司破產後有多少資金回籠,債主按各自比例回收,據說只能拿到原值的二三成而已。
在這方面我也吃過一個虧,一位老朋友、老同事來找我幫忙,替他的兒子擔保一筆小額貸款,二十萬元。這朋友的兒子開一家童裝公司,還有一點知名度,在上海、溫州都有門市部,還代理法國的一個服裝品牌。我便替他擔保了,結果他兒子兩夫婦突然失蹤,留下一堆爛攤子和一屁股債,我只能幫他還了這筆貸款。苦的是他手下的員工,據說都有集資,他們這一走,員工們都傻了眼,只能搬一些下腳的童裝回去,又賣不了幾個錢。早幾年,在溫州頗有名氣的法國鱷魚代理商鄭建武也是如此突然消失,留下一攤債務,其中有不少是他的親友借給他的,這也曾是街談巷議的話題。
負債率過高的企業,一旦遇上不測的事,就很難運作,無法抗禦風險。我估計,“非典時期”又會有些企業受到影響,我們的酒店,五月份便虧了一百多萬就是例子。“人不可貌相”的另一種理解方式也在此述說一下,別以為人家開名車,穿名牌,出手大方,說不定按溫州的說法是個“空殼大老蟹”——敗軍之將。在此附上一筆,以免我的“閒說”有專事吹捧溫州老闆之嫌。
在鞋革業,“耐寶”公司曾經是龍頭企業,“耐寶”珠光女皮鞋,在1991年就獲得中國沿海地區外向型企業產品展銷會質量特等獎。但在九十年代末,“耐寶”鞋業公司卻因負債率過高而破產,知名度很高的老闆王成棟大約也因無顏見“江東父老”而去了外省市。在服裝業,“仕登”服飾公司,聘請香港知名藝人鍾鎮濤作為品牌代言人,也曾經佔有很大的市場份額。“奧利士”製衣公司,在溫州的知名度也很高,都因為擔保人或自己的負債率過高而破產。“奧利士”的老闆曹先生為旅居奧地利的溫州人,公司破產之後又回到了奧地利。
還有一些工廠主,突然之間失蹤,大門緊閉,討債的人、拿不到工資的人圍在門口,人頭攢動,議論紛紛。因為資不抵債,老闆一走了之,溫州的媒體不時有此類報道。可見老闆也不是好當的。附帶一說。
解放前的溫州老闆
有關溫州老闆的書現在是很多了,大致上是一個模式的,似乎都是怎麼樣白手起家,又如何艱苦奮鬥,最後成就了一番事業。我們辦《文學青年》雜誌時就曾出版過幾個專輯,叫《星星之光》,就是寫這個的。那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事,至今又有多少此類的作品可想而知。不是“白手起家說”不對,溫州確實沒有現成的老闆,無論是解放前還是現在,也無論是在國外的溫州華僑。只是不願意再炒冷飯,所以不再說誰的發家史,只就我所熟悉的人和事來描述一下這個白手起家的群體。
先說解放前這個“萬惡的舊社會”。溫州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被闢為通商口岸的,現代西方式的資本經營模式應當從此時開始。但這個“甌”仍舊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溫州的發展,就連孫詒讓先生辦的實業也無法壯大,更不會出現如胡雪巖這般的大商人、大老闆了。溫州後來有點名氣的老闆都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起家的,因為那時已經有了現在這種鐵殼大輪船,交通問題一解決,溫州才可以與外界互通有無。開放改革才能發展一點不假,閉關自守永無出路,何況溫州的閉關還是雙重的,既有人為的因素,又有地理條件的制約。溫州現時有名的五馬步行街那些頗有特色的建築,便是二三十年代大發展的見證。
解放前溫州的老闆是白手起家的。溫州一解放,“土改”、“鎮反”、“三反”、“五反”、“肅反審幹”等等,一個運動接一個運動,目標和對像都是地主,資本家和舊政府人員,他們中的被關、被殺的人的資產是要被政府沒收的,不可能留給子女。逃過這些劫難的老闆,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