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人在工作出現問題時,首先考慮的不是自身的原因,而是把問題歸罪於外界或者他人。“是別人的錯,與我無關”,“客戶太挑剔,否則早成交了”,“經理沒佈置清楚”。在管理者看來,這些都是無理的藉口。這些藉口並不能掩蓋已經出現的問題,這些理由不會減輕你所要承擔的責任,更不會讓你把責任推掉。與其挖空心思找各種理由來推卸責任,還不如想一想怎麼做能夠真正承擔起責任,把出現的損失降到最低點。
能力達不到可能會出問題,但出問題並不僅僅是能力的原因。有些職業人在出了問題後說:“誰都不想出錯,我也不是故意想出錯,關鍵是我就這麼大的能力,我已經盡了力。”這看似是一個很無辜的解釋,的確很讓人同情,但是無論怎麼樣,該承擔的責任一點都不會少,想推卸責任也推卸不掉。不是故意出錯,就說明可能就是不小心不認真才出錯的,一個對待工作不小心不認真的員工又怎麼能夠把工作完成得圓滿出色呢?如果一個公司的財務人員在匯款時不小心寫錯了一個賬號,他的一個不小心,可能就會使公司蒙受巨大的損失。一句“我不是故意的”能推卸掉責任嗎?如果一個人能保持高度的責任感,有一顆強烈的責任心,這些問題還會出現嗎?
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職業人生存的基石(1)
大家都聽說過這麼一個故事。
森林裡的鳥兒在一起開會,要推舉一位勇敢的國王來領導和保護大家。一心想做國王的孔雀先開口說:“各位,大家就選我做國王吧,我的羽毛是最美的。”但大家都沒有選擇孔雀,因為都感覺孔雀不具備領導和保護他們的能力。他們最終都選擇了強悍的、有責任心的老鷹為百鳥之王。
這個故事暗示了一個道理: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責任心是制勝的關鍵。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個職業人的硬性條件,它直接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夠承擔起責任,勝任工作。
在組織裡,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解決問題,達成組織的目標。如果不能解決問題,一切工作都是白做。很多人整天忙得團團轉,卻一點效果沒有,可以說,他們不具備處理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些人不會得到上司和同事的認可。而另一些人每天雖看似都很清閒,做的事情不多,但卻成績斐然,迅速獲得認可和提拔。因為他們是在用心做事,而且具備工作的能力。沒有能力,我們只能是有效率而無效果地做事;沒有能力,就不能順利地解決問題,也就不能達成我們的目標。
近幾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中國首次青年就業狀況調查報告》指出:“2006年我國大學畢業生平均就業率為73%。”這意味著有近三成的畢業生找不到工作。而成功就業的學生也有相當一部分的工資待遇不及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這種現象的產生意味著什麼呢?
有些媒體對一些招聘單位進行了採訪,問他們招聘人才的標準。大多數的企業竟不約而同地回答說是“事業心和工作能力”。很多招聘單位反映說:
很多學生雖然成績很好,卻不具備處理問題的能力,他們只會紙上談兵,缺乏對實際工作的深入思考。
很多名牌高校畢業的學生在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不及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要求的待遇又高,所以我們寧可要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
名牌高校畢業的學生確實在知識面上和氣質上要勝於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但他們的很多知識都是虛的和不實用的,職業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知識面窄些,卻在專業技能方面優於高校畢業生。
這些反映代表了絕大多數企業的心聲。我們似乎可以從中得出如下兩條結論。
首先,在今日的職場上,有學歷、有知識不代表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比擁有知識要重要。
在組織裡,有許多人有很高的學歷,他們知識面寬廣,在討論問題時可以旁徵博引,縱橫捭闔,但具體讓他們去解決問題時,卻無計可施。他們就是我們所說的那些有淵博知識但無解決問題能力的人。這些人很善於從書中吸取知識,也善於在實踐中進行總結,但是知識到了他們的頭腦中成了死的,變成了可以誇誇其談的資訊,他們沒有真正參透和領悟知識,以至於不能將知識應用於現實問題的處理之中,所以不能為組織帶來實際的生產力,他們對於組織是沒有貢獻的。我們要充分意識到能力是我們生存的基石,我們要將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學歷、知識不代表能力,資歷同樣也不代表能力。很多人資歷很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