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名稱叫“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歷史上簡稱為“黃埔軍校”。
時任廣東革命政府非常大總統、陸海軍大元帥的孫中山先生偕夫人宋慶齡,迎著晨曦,於7時40分來到黃埔軍校。在校前碼頭上,軍校師生英姿颯爽,列隊恭迎孫先生夫婦。孫中山神采奕奕,那飽經滄桑的面龐透著一股由衷的豪情。建立黃埔軍校,是他幾十年血的教訓所凝聚成的智慧和成果,也是實行新三民主義後,國共兩黨共同鑄就的輝煌工程。
9時20分,孫中山在宋慶齡、蔣介石和廖仲愷的陪同下,登上簡易的主席臺,發表熱情洋溢的演說,他說:“我們要用這個學校內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諸位都是將來革命軍的骨幹,有了這種好骨幹,成立了革命軍,我們的事業便可以成功。所以今天在這開這個軍官學校,獨一無二的希望,就是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 孫中山要求黃埔學生,從今天起,立一個志願,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發財之心理,一心做救國救民的事業。他說:“我敢說革命黨的精神,沒有別的秘訣,秘訣就是不怕死。”
孫中山一個多小時的演講,聽得黃埔軍校師生群情激昂,演講畢,大家齊聲高呼“孫總理萬歲!”
在470餘名第一期黃埔新生隊伍裡,有一位中等身材、瘦削精幹、眉清目秀的青年人,他叫陳賡。此刻,他正聚精會神、紋絲不動地立正站著,兩眼直望著身著白色中山裝的孫中山,聆聽自己無限敬仰的革命領袖的每一句話。
從那一刻起,共產黨員陳賡就把“黃埔精神”,即一種代表歷史發展潮流,充滿朝氣與活力的時代精神,一種救國救民、發憤圖強的民族精神,一種“不為錢、不要命、愛國家、愛百姓”的革命精神,融化在熱血沸騰的身軀之中。
筆者為何要涉及那麼久遠的年代?這是因為不瞭解陳賡的歷史,就無法瞭解哈軍工的歷史,不瞭解“黃埔精神”,也無法深刻理解“哈軍工精神”,這兩所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軍校,因為有了陳賡,自然產生了一種親切的歷史情結。
對於任何在教育史上稱得上“名校”的大學來說,其成功之路無不有賴於一位或幾位可以鑄就“校魂”的大師級歷史人物。試想,如果歷史不把一代宗師、民主鬥士、偉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推上北京大學校長的位置上,北京大學的百年輝煌和中國第一名校的榮譽恐怕又當別論了。所以,今天的北大人尊崇蔡元培先生為“北大之父”。同樣的道理,當筆者認真探究哈軍工的歲月鉤沉,求索她何以成為中國一代名校的原因,自然要沿著歷史的長河溯流而上,走近“哈軍工之父”陳賡大將,感悟他的人生脈搏,因為是他建立了哈軍工,是他鑄就了“哈軍工之魂”。
公元1903年2月27日,清光緒二十九年農曆二月初一,陳賡出生於湖南省湘鄉縣龍洞鄉二都柳樹鋪(現稱羊吉安村)。6歲時,陳賡入私塾啟蒙讀書,爺爺陳翼瓊給孫子取了個學名叫庶康,字傳瑾。陳賡的爺爺出身貧寒,後奮而投奔湘軍,驍勇善戰,擢升花翎副將(相當於師長),御封“武顯將軍”,1885年,爺爺防倭後遂解甲歸田。老爺子俠肝義膽,熱心公益慈善諸事,對孫子的影響很大,陳賡自幼就立下效命沙場、建功立業的大志向。1916年底,父親把13歲的陳賡從東山高等小學堂叫回家,要請家教並親自管束,同時又逼他和一個比他自己大兩歲的富家女子成親,性格倔強又受到新思想影響的陳賡不接受這種命運安排,一氣之下離家出走,投湘軍當了兵,此時,他才改名為陳賡。四年的湘軍生活,在軍閥混戰中陳賡受盡磨難,一身疥瘡,病倒軍旅,追隨他投軍的三弟也不幸病故,陳賡對湘軍徹底絕望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1章 東征救蔣 青年陳賡黃埔揚威名(2)
1921年,陳賡脫離行伍,來到長沙,在“五四”思潮激勵下的陳賡滿懷獻身革命的激情,他認識了毛澤東並進入毛澤東創辦的自修大學學習,他的思想產生了飛躍。1922年,陳賡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12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從此,這位舊時代的叛逆者成為自覺的革命者。後來,他在創辦哈軍工時曾向主要助手張衍說過自己的入黨問題:“我的黨齡本應該是與黨同齡,1921年我就在湖南黨的小組工作,提出入黨請求,可當時黨的負責人說,陳賡出身於地主家庭,是個大少爺,應該多考驗一個時期再說。就這樣,1922年才批准我入黨。”
1923年底,黨選派陳賡南下廣州,入孫中山大元帥府軍政部陸軍講武學校。1924年3月,對舊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