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8部分(第3/4 頁)
擾。
但大秦君臣不知道的是,在蒙古使節回到遼東,見過成吉思汗後,卻讓成吉思汗鐵木真怒不可遏。
這裡面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他已經很久沒有感受到來自敵人的輕視,又比如,大秦使節的禮節,顯得過於倨傲,再比如,秦人使節讓他想到了當年的金國欽使,顯然那是很不愉快的回憶,甚至於,他本就有股火焰在胸中燃燒……
等等等等,都讓這位蒙古王者非常不舒服,怒火已經點燃,對於蒙古人來說,只能用仇敵的鮮血,方能平息下來。
但作為蒙古人的大汗,在聽到使節於漢地的見聞之後,還是將這怒火稍稍壓制了下來。
他並沒有被怒火燒昏了頭,做出殺死使者,讓兩國沒有任何轉圜餘地的瘋狂舉動,善於隱忍的他,在此時已然悄悄發誓,早晚有一天,要捉住秦人的皇帝,將其栓在馬尾巴後面,拖死在草原上。
不過,不管秦人或者蒙古人抱著怎樣的心態,這次和議都很順利的達成了。
兩邊都沒有過多的要求細節,蒙古人沒有再提合撒爾以及篾兒乞人諸事,秦人也沒提收回幽燕之漢家故土,讓蒙古人送上金人皇帝的頭顱,或是將漢人奴隸釋放,任其南歸等要求……
正因如此,兩國和議,只能是沒有任何誠意的一紙空文罷了。
大秦成武十三年年關到了,雖然東邊戰事還遠遠沒到結束的時候,但大秦京師長安,卻張燈結綵,滿溢的喜氣和平安祥和的氣息。
年關,成武皇帝陛下襬宴宮中,大宴群臣,席間,對群臣多有厚賜。
這是滅宋之戰,論功行賞的一部分,很多人都已經事先知曉,也就沒了太多的驚喜。
不過,當晚皇宮之內,燈火通明,君臣夜飲,通宵達旦,歌舞不絕,花團錦簇之間,將大秦的繁盛,彰顯的無以復加。
工部侍郎劉大人,喝的面紅耳熱之際,趁機向皇帝陛下請罪,因工部疏忽,致使先帝陵墓略有陰漏之虞,請暫遷陵寢,待修繕完畢,重新入葬。
這樣的事情,在歷朝歷代算是偶有發生,但絕不會鬧的人盡皆知,更不會在這樣的場合提起。
不過,宮中聚宴的人們,帝王沒有動怒,臣子也沒有絲毫的震驚,透著一種詭異的默契。
因為臣子們都明白,為了此事,皇帝陛下已然費盡周折,表現出了少有的執拗,阻是阻不得了,只能順著來。
而且,皇帝陛下並沒有乾綱獨斷,肆意妄為,而是事先取得了很多朝中重臣的支援。
這樣一來,拖了這麼多年,才終於走到這一步,臣子們雖多有悻然之意,帝后分葬,這不光是皇帝陛下名聲受損那麼簡單,他們身為臣子,也會留下一些汙點。
但時至今日,卻無人再願於此事上多言什麼。
皇帝陛下也沒僑情,欣然應允,一副終於得償所願的樣子。
這個時候,欽天監又跳了出來,說了一大通,不過是為此事找些根據,最終給安了一個大吉的名頭。
如果皇帝陛下做的再多些,讓地方上獻些祥瑞,讓欽天監來解釋一下,就更完美一些了,不過,顯然皇帝陛下不願費那樣的手腳了。
這一晚,皇帝陛下興致極為高昂,群臣陸續出宮,皇帝陛下還不算完,將太子李珀,同門下平章事周仿,樞密使張承,以及御史中丞張世傑,晉國公趙石,翰林學士沈鶴等人都留了下來。
於皇宮觀星樓,另行設宴聚飲……
除了趙石,其他幾位都是酒意醺然,也談不了什麼朝廷大事。
所以,這算是在皇宮中,趙石參加的最輕鬆的一次君臣聚會,沒有之一。
他也明白,皇帝陛下可能單純就是高興,多年夙願,一朝得嘗,一塊心病自此之後,也就了了。
趙石喝著酒,看著喜笑顏開的皇帝陛下,不由惡意的猜測,若是更進一步的話,應該是將景興皇帝的陵墓拆了才算完吧?
不過,隨後,讓趙石最感麻煩的環節還是如期而至,皇帝陛下醉醺醺的令眾人賦詩,以記今日之歡。
其他人都不怯場,雖然樞密使張承所作之詞有些粗陋,連趙石都不太看的上眼,但好歹都有著底氣,唯獨他,對這個真可謂是一竅不通。
不過,晉國公府有好幕僚,以女人特有的細膩,早就為他準備好了,以備不時之需。
於是,只見晉國公趙石端坐於位,臉上皮肉紋絲不動,聲調也沒起伏,就這麼幹巴巴的弄出了一首還算不錯的好詞,讓皇帝陛下都瞪大了眼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