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部分(第2/4 頁)
便下令召集國會開會,但是後來又把會議拖延了兩天,一直到11日才開會。顯然,正如裡賓特洛甫後來所說,他已下定了決心。他受夠了羅斯福對他本人和納粹主義的種種攻擊;他不能再忍受美國海軍在大西洋對德國潛水艇的戰爭行動,雷德爾曾為此跟他嘮叨了差不多一年。他日益仇恨美國和美國人,而且有一種日益增長的傾向——後患無窮地低估了美國的潛在力量,從長遠來說,這一點對他更有不利的後果。* 與此同時,他又大大過高估計了日本的軍事力量。看來他真的相信一旦有世界上最強海軍的日本在太平洋上收拾了英美之後,便會掉過頭來進攻俄國,幫助他完成征服東方的大業。幾個月之後,他對一些部下確實說過這樣的話:他認為日本的參戰,“對我們有著非凡的價值,即使光是從它所選擇的時間來看”。
日本人選擇的時間事實上正是俄國寒冬的意外困難使我軍士氣遭到嚴重壓力的時候,也正是德國人都十分擔心美國早晚要參加衝突的時候。因此從我們的立場看,日本的參戰再及時也沒有了。
日本對美國在珍珠港的艦隊發動突然而猛烈的襲擊,無疑也受到希特勒的讚賞——他之所以讚賞,更由於這種“突襲”正是他自己最得意的拿手好戲。12月14日,他在給大島大使頒發德國雄鷹大十字金質勳章時,表示了這種看法:你們用這種辦法宣戰,做得對!這種辦法是唯一正確的辦法。
他說,這與他“自己的做法”是一致的。
這種做法就是談判儘可以談下去。但如一方發現另一方只是為了進行拖延,為了欺騙和侮辱對方,而不願意達成協議,一方則必須進行打擊——自然越重越好——不必為宣戰手續浪費時間。他聽到日本頭一批戰役的訊息時感到十分寬慰。他自己就常常以極大耐心進行談判,例如與波蘭和與俄國的談判。但是當他看出對方不願意達成協議時,便不透過任何手續,發動突然的進攻。他將來還要這樣做。
希特勒所以這樣倉促決定把美國列進他的死敵名單中,另外還有一個理由。在那一個星期中曾出入總理府和外交部的施密特博士,明白地指出了這一點。他後來寫道:“我得到的印象是,希特勒雖然也估計到美國會宣戰,但由於他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威望欲,要由自己首先宣戰。”希特勒在12月11日向國會所作的演說也證實了這一點。
“我們將總是先動手,”他對那些歡呼的議員們說,“我們將總是先下手!”
真的,柏林在12月10日深怕美國先宣戰,裡賓特洛甫嚴令德國駐華盛頓代辦託姆森,絲毫不得有什麼疏忽大意以致將希特勒第二天的行動計劃洩露給美國國務院。
12月10日納粹外交部長透過一份長電給託姆森發去了宣戰宣告全文。
他自己一定要在12月11日下午兩點半在柏林把這個宣告交給美國代辦。託姆森奉令在1 小時以後,即柏林時間3 點半準時把宣戰宣告送交赫爾國務卿,要求發給他護照,並把德國的外交代表事務委託瑞士代理。裡賓特洛甫在電報的末尾警告託姆森,在遞交這一照會以前,切勿與美國國務院進行任何接觸。他說,“我們希望在任何情況下不要讓美國政府搶先這一步”。
不論希特勒為何猶豫不決,使國會會議延期了兩天,但從繳獲到的德國外交部與駐華盛頓大使館之間的來往電文中以及外交部其他檔案中可以清楚看出,元首實際上在12月9 日,即他從俄國前線的大本營回到首都的當天,即已作出要對美國宣戰的重大'897' 決定。看來這位納粹獨裁者之所以要延遲兩天,並不是為了作進一步的考慮,而是為了反覆推敲他的國會演說,以便使向美國宣戰一事能對德國人民產生應有的效果。希特勒深深瞭解,德國人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所起的決定性作用是記憶猶新的。
12月9 日,漢斯·狄克霍夫奉命起草一份關於羅斯福反德活動的長篇清單,以便元首在國會演說之用。* 狄克霍夫當時在名義上仍然是德國駐美大使,但自從1938年秋兩國撤回主要外交使節以來,他一直在外交部無所事事。
也是在12月9 日,託姆森在華盛頓接到指示,要他焚燬電報密碼和機密檔案。這天午前11點30分他急電柏林:“一切均已按指示採取了措施。”
現在他才開始意識到柏林在鬧什麼鬼了。當夜,他密告德國外交部:美國政府顯然也知道了。他說:“此間相信,德國將於24小時以內對美國宣戰,至少是斷絕外交關係。”
希特勒在國會里:12月11日
12月11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