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部分(第1/4 頁)
第二天,當他已開始這樣行動時,最高統帥打來了一份很長的無線電報。
致隆美爾陸軍元帥:我與德國人民懷著對你的領導能力和在你領導之下的德、意部隊的英勇精神的忠實信心,注視著在埃及進行的英勇防禦戰。在你現在所處的形勢下,只有堅寧陣地,絕不後退一步,把每一條步槍、每一個士兵投入戰鬥,舍此別無考慮??你可向你的部下指明,不是牲利就是死亡,別無其他道路。
阿道夫·希特勒如果服從這項愚蠢的命令,意、德軍隊將立即遭到殲滅。拜爾萊因將軍說,隆美爾接到這項命令時,頭一遭在非洲感到不知怎麼辦才好。經過一番內心鬥爭,他決定服從最高統帥的決定,而不理會實際指揮德國非洲軍的裡特。馮·托馬將軍的反對。托馬將軍曾經表示,不管怎麼樣,他也要撤退。* 隆美爾後來在日記中寫道:“我終於強迫自己接受這個決定,因為我經常要求部下無條'921'件服從,所以我希望自己也能接受這個原則。”後來,他才明白這是不對的。他後來的日記表明了這一點。
隆美爾一面勉強地下了一道停止退卻的命令,一面派專人乘飛機回國向希特勒說明:除非同意他立即撤退,否則全軍將要覆沒。但是事態的發展已使得這次旅行成為多餘的了。11月4 日晚,隆美爾冒著因違抗命令而被送上軍事法庭的危險,決走保全他的殘兵敗卒,撤退到富卡。但是能撤出來的,也只是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的殘部。步兵(其中大部分是義大利部隊)只得拋在後頭聽任他們投降,事實上多半已經投降了。11月5 日,元首來了一份簡略的回電:“我同意將部隊撤到富卡陣地。”但是富卡陣地早已被蒙哥馬利的坦克越過了。隆美爾率領他的非洲軍殘部在15天中一氣潰退了700 英里,一直撤到班加西以西,但是到了那裡還是沒有駐足喘息的機會。殘部中有義大利部隊25000 人,德國部隊10000 人,60輛坦克。
這是阿道夫·希特勒末日的開始,也是他的敵人迄今為止贏得的最有決定性的一場戰役。雖然,下面還有一場比這更具有決定性的戰役即將在俄國南部冰雪覆蓋的草原上開始。但是在它爆發以前,希特勒還將從北非聽到更壞的訊息,這個訊息決定了軸心力量在世界這一地區的命運。
早在11月3 日,元首大本營在接到隆美爾慘敗的初步報告時,使得悉發現有盟軍艦隊在直布羅陀集結的訊息。最高統帥部中誰也猜不透這批艦隊的動向如何。希特勒認為只不過是駛往馬耳他的又一批由眾多艦隻護送的船隊而已。這是很有趣味的事情,因為半個多月以前,即10月15日,最高統帥部的參謀人員就曾討論過幾份關於“盎格魯一撒克遜”即將在西非登陸的報告。情報顯然來自羅馬。因為在一個星期之前,即10月9 日,齊亞諾在與軍事情報機關的領導人會談以後,在日記中就寫道:“‘盎格魯一撒克遜’正準備在北非大舉登陸”。這個訊息使齊亞諾大為沮喪;他預見到這次登陸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盟軍對義大利本土進行直接的進攻。事實證明這個預見是正確的。
希特勒最初聽到這個情報,並沒有予以十分重視,因為這時他正為俄國人並未停止他們的拼死抵抗而操心,根本沒有心思考慮別的問題。10月15日在最高統帥部的一次會議上,約德爾建議准許維希法國增援北非,以便使法國人能夠擊退英美的登陸部隊。據最高統帥部的大事日記所載,元首沒有同意這個建議,認為這可能引起義大利人的不滿,義大利人對增強法國力量的任何措施都是嫉妒的。直到11月3 日為止,德國最高統帥部中似乎再沒有'922' 人提起這件事。但是在那一天,儘管在直布羅陀的西班牙一邊的德國情報人員已經報告,說有大批英美艦隊集結,希特勒由於正在忙著為在阿拉曼的隆美爾打氣,對於在他看來只是又一批開往馬耳他的護航隊的小事,並沒有關心。
11月5 日,最高統帥部接到報告:一支英國海軍部隊正從直布羅陀向東開出。但是一直到11月7 日早晨,美英部隊在北非開始登陸的12個小時之前,希特勒才對來自直布羅陀的最新情報稍作考慮。這天上午他在東普魯士的大本營又接到報告:英國駐在直布羅陀的海軍部隊正與從大西洋調來的大批運輸船隻和軍艦會合,向東駛往地中海。參謀人員和元首進行了長時間的討論。這一切意味著什麼?這一大批海軍艦隻的目標何在?希特勒說,他現在傾向於這樣的看法,即西方盟國可能試圖用四、五個師的兵力在的黎波里或班加西作大規模登陸,以便從後方打擊隆美爾。最高統帥部的海軍聯絡官西奧多·克朗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