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部分(第3/4 頁)
解釋。
“你我的神經都太緊張了。我有一半是為了你的緣故。我看不值得再這樣拖下去了。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國家社會主義的熱情,而不是專業的能力,在你這樣的舊式軍官身上,我是得不到這種熱'918' 情的。”
哈爾德事後評論道:“這種話簡直不像是一個負責的統帥說的,而像是一個政治狂人說的。”弗朗茲·哈爾德就這樣下了臺。他並不是沒有缺點的。和前任參謀總長貝克將軍一樣,他的思想常常混亂,缺乏行動的毅力。雖然他有時也反對希特勒的做法,儘管不起作用,但是仍然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其他的陸軍高階將領一樣,還是同希特勒合作,並且在一個長時期內助長了他的瘋狂侵略和征服。不過他總算還保持著某些文明時代的德性。他是第三帝國陸軍的最後一箇舊派的參謀總長。* 繼他之後任參謀總長的是庫特。蔡茨勒將軍。他比哈爾德年輕,是屬於另一類的軍官,曾在西線的倫斯德手下當過參謀長。
陸軍參謀總長一職曾有一度,特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德國陸軍中職位最高、權力最大。現在庫特。蔡茨勒在任這個職務時,卻比元首的一個聽差好不了多少。他一直做到1944年7 月發生謀刺希特勒的事件為止。調換一個參謀總長並不能改變德國陸軍的處境。這時分兵兩路進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的德軍,受到蘇軍的頑強抵抗,阻滯不前。10月份一個月中,斯大林格勒一直進行著激烈的巷戰。德軍逐屋戰鬥,雖獲得一些進展,但損失十分驚人。因為正如經歷過現代戰爭的人都知道的,大城市中的斷垣殘壁,十分有利於頑強而持久的防守。俄國人充分利用這些障礙物,拼命爭奪每一寸焦土廢墟。儘管哈爾德及其繼任者對希特勒作過警告:德國進攻斯大林格勒的部隊已疲憊不堪,但是最高統帥仍然硬要他們繼續前進。一批又一批新的師投入戰鬥,但轉眼間就在這人間地獄中化為齏粉。
進攻斯大林格勒本來只是達到目的的一個手段,但是現在卻成為目的本身了。當德國部隊已到達斯大林格勒城郊的南北兩面的伏爾加河西岸,切斷了伏爾加河的交通時,這個目的實際上已經達到了。但現在對希特勒來說,能否佔領斯大林格勒已成了一個關係到個人威信的問題。有一次,蔡茨勒居然鼓足勇氣向元首'919' 提出一個建議:由於沿頓河一帶漫長的北翼戰線情況危險,應將第六軍團從斯大林格勒撤退到頓河河曲一帶。希特勒聽了勃然大怒,厲聲說道:“德國士兵到了哪裡,就要守在哪裡!”
雖然情況困難,損失慘重,第六軍團司令保羅斯將軍卻於10月25日打電報向希特勒報告:他估計至遲可於11月10日完全佔領斯大林格勒。希特勒聽到這項保證興奮極了,第二天便發下命令:第六軍團和正在斯大林格勒南面作戰的第四裝甲軍團應準備於斯大林格勒攻陷之後,立即沿伏爾加河向南北兩面繼續向前挺進。
希特勒並不是不知道頓河側翼戰線所受到的威脅。最高統帥部大事日記的記載表明,這種威脅曾引起過希特勒的相當不安。但是問題在於:他沒有充分意識到這種威脅的嚴重性,結果是沒有設法去應付這種威脅。他深信局勢已在他掌握之中,於是在10月的最後一天,他和最高統帥部人員及陸軍參謀總部撤出了在烏克蘭維尼察的大本營,回到臘斯登堡的“狼穴”。他確實相信,如果蘇聯果真會發動什麼冬季攻勢的話,也只能在中路和北路戰線發動。那樣他在東普魯士的大本營可以更好地進行指揮。
他一回到臘斯登堡,壞訊息便從另一條戰線也是更遙遠的戰線傳來了。
隆美爾陸軍元帥的非洲軍遇到了困難。
第一個打擊:阿拉曼之役和英美軍隊的登陸
8 月31日,在交戰雙方都稱之為“沙漠之狐”的隆美爾,在阿拉曼重新發動進攻,企圖包圍英國第八軍團,進逼亞歷山大港和尼羅河。從地中海邊到蓋塔拉低地之間約40英里長的沙漠戰線上,在酷熱天氣中進行了一場惡戰。但是隆美爾沒有達到目的,9 月3 日,他中止戰鬥,轉攻為守。在埃及的英軍好不容易得到了人員、槍炮、坦克、飛機的有力增援(坦克和飛機主要來自美國)。8 月15日,還調來了兩個新司令官:一位是脾氣古怪卻頗有天才的將軍伯納德·勞·蒙哥馬利爵士,接任了第八軍團司令;另一位將軍哈羅德·亞歷山大爵士,後來證明是一位出色的戰略家和有才幹的行政官,他擔任了中東總司令的職務。
隆美爾在這次挫折後不久,請病假到維也納南面山區的賽麥林醫治鼻疾和肝腫病。10月24日下午,他在那裡接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