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部分(第2/4 頁)
然已經深信,法國和英國不但不要一個有約束力的聯盟,而且英國張伯倫政府的目的根本就是誘使希特勒在東歐發動戰爭。他似乎已經十分懷疑英國會對波蘭信守自己的條約義務,就同法國沒有對捷克斯洛伐克信守義務一樣。而過去兩年在西方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助於加強他的猜疑:張伯倫在德奧合併和納粹佔領捷克斯洛伐克以後拒絕了蘇聯關於召開國際會議制定制止希特勒侵略的計劃;張伯倫到慕尼黑去姑息希特勒,而且把俄國排除在這次會議之外;張伯倫在就締結防禦同盟共同對付德國而進行的談判中拖延退縮,而一任1939年夏天稍縱即逝的時光在空話中消磨淨盡。
有一件事情,除了對張伯倫以外,幾乎對誰都是肯定無疑的。在希特勒每一次行動面前都要動搖的英法外交,現在已經完全破產了。這兩個西方民主國家一步一步後退:1935年,希特勒公然藐視它們而下令徵兵;1936年,他進軍萊因蘭;1938年,他奪取了奧地利;同一年,他要求得到而且果然得到了蘇臺德區;1939年3 月,他佔領了殘存的捷克斯洛伐克,而英法只有坐在一旁眼睜睜地看著。有蘇聯在它們一邊,它們還能使那位德國獨裁者對發動戰爭有所顧忌,而如果不能阻止他發動戰爭的話,它們還有可能迅速把他擊敗。但是現在,它們把這樣一個最後的機會都斷送了。現在,它們只好在壞到不能再壞的時機和壞到不能再壞的'544' 條件下,來承擔在波蘭受到進攻時給它以援助的義務。
倫敦和巴黎對斯大林的兩面手段的指摘聲浪甚高而且語調激烈。多年以來,這位蘇聯的專制暴君一直在痛罵“法西斯野獸”,而且號召一切熱愛和平的國家團結起來制止納粹侵略。而現在他自己居然也入夥幹起這樣的行當來了。克里姆林宮大可為自己辯護' 它也這樣辯護了' ,蘇聯只不過是做了一年以前英國和法國在慕尼黑所做的同樣的事情:以犧牲小國為代價,買得了和平和整軍經武以備對付德國的時間。如果張伯倫在1938年9 月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來姑息希特勒是正當的而且很光彩的話,斯大林在一年以後以犧牲始終拒絕任何蘇聯援助的波蘭來姑息德國元首又有什麼錯誤和不光彩的地方呢?
斯大林同希特勒協議瓜分波蘭並且得到希特勒默契併吞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芬蘭和比薩拉比亞的無恥密約,除柏林和莫斯科而外,外界是沒有人知道的。但是,它很快就從蘇聯的舉動中叫人看出來了。甚至在事隔多年以後的今天,它也仍然會使世界上大部分人震驚駭異。俄國人也許可以說' 他們也這樣說了' ,他們只不過是恢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從他們那裡拿走的土地而已。但是,這些土地上的人民並不是俄羅斯人,而且並沒有表現出任何想回到俄國去的願望。只有武力,只有蘇聯人在李維諾夫政策的全盛時代表示要避免採用的武力才能使他們回來。
自從參加國際聯盟以後,蘇聯曾樹立了一定的道義上的力量,以和平的維護者和法西斯侵略的主要反對者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現在,那種道義上的資本已經喪失淨盡了。
最嚴重的是,由於同納粹德國完成了這筆齷齪的買賣,斯大林已發出了一場戰爭就要揭幕的訊號,而這場戰爭又肯定將演變成為世界大戰。他毫無疑問是明白這一點的。後來的事實表明,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
第十六章 最後幾天的和平日子
英國政府並沒有袖手坐待德蘇條約在莫斯科正式簽訂。8 月21日深夜柏林宣佈裡賓特洛甫乘機飛往莫斯科締結德蘇協定的訊息,使英國內閣行動起來。22日下午3時,內閣舉行會議,會後發表了一個公報,斷然宣告,“英國對波蘭所承擔的義務曾經一再公開宣佈,並且決心履行,絕不受' 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的' 影響”。與此同時,議會也決定在8 月24日開會,要透過《緊急權力' 國防' 法案》。此外還採取了某些預防性的動員措施。
雖然內閣宣告已經說得儘可能的明白,但是張伯倫還是要讓希特勒不發生任何疑問,於是便在內閣會議結束之後立刻又以個人名義給這位元首寫了一封信。
……柏林某些方面顯然認為,德蘇協定一經宣佈,大不列顛為維護波蘭利益而進行干預的可能就已無需再加考慮。這是一個莫大的錯誤。無論德蘇協定的性質可能如何,都絕不能改變大不列顛對波蘭所承擔的義務……
有人曾經說過,要是英王陛下政府在1914年把立場表示得更明確一些,那場巨大的災難就可能不致發生。姑不論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這一次英王陛下政府決心不再讓這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