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部分(第2/4 頁)
伏羅希洛夫元帥宣佈……只要他所說的那個關鍵性問題解決以後,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杜芒克強烈地要求巴黎設法使華沙同意接受俄國的援助。不但在莫斯科,而且也在西方國家首都,當時流行的看法都是,英法政府並沒有做任何工作來勸說波蘭人同意蘇聯軍隊在波蘭領土上迎擊德國人。事實並非如此,從最近發表的檔案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倫敦和巴黎是做了相當多的工作的——不過還不夠多。同樣清楚的是,波蘭人的反應,其愚蠢簡直不能令人置信。
8 月18日,在英法兩國第一次試圖開啟波蘭人的眼界讓他們認清現實以後,波蘭外交部長貝克告訴法國大使利昂·諾爾,俄國人“在軍事上沒有什麼價值”,而波蘭參謀總長斯塔契維奇將軍也支援這種看法,宣稱他“看不出讓紅軍在波蘭領土上作戰有什麼好處”。
第二天,英法大使再次進見貝克,敦促他同意俄國建議。波蘭外交部長還是拖,不過答應在翌日給他們正式答覆。這一天英法使節在華沙的外交行動是同一天'8月19日' 法國外交部長龐納和英國代辦在巴黎會談的結果。使這位英國人感到有點意外的是,姑息希特勒最積極的龐納,因為看到有可能因為波蘭人的頑固而失去俄國這樣一個盟友也居然著急起來了。' 龐納告訴他說' 如果由於波蘭人的拒絕而使同俄國的談判歸於破裂的話,結果將不堪設想……波蘭人的拒絕是講不過去的,因為這是在德國進攻時唯一能立即見效的援助。如果我們要求我們自己的國家參加戰爭,來保衛拒絕了這一援助的波蘭的話,英國和法國政府將處於毫無辦法的地位。如果情況果真如此——毫無疑問它一定如此——那末,英法政府為什麼不在這個千鈞一髮的時刻對華沙施加最後的壓力,乾脆說除非波蘭政府接受俄國援助,英國和法國看不出它們參戰援'537' 波有什麼用處呢?正式的英波共同安全條約當時尚未簽訂。為什麼不能把波蘭接受俄國軍事援助作為締結這一條約的一個條件呢?
龐納在8 月19日同英國駐巴黎代辦的談話中是提出了這個建議的。但是,倫敦政府對這樣一種“計策”' 唐寧街是這樣叫它的' 感到不合適。張伯倫和哈利法克斯不肯走這樣的極端。
8 月20日上午,波蘭參謀總長告訴英國駐華沙的武官說,“在任何情況下都決不能同意蘇聯軍隊進入波蘭”。當天晚上,貝克就正式拒絕了英法的要求。同一天晚上,哈利法克斯透過他駐華沙的大使,敦促波蘭外交部長重新加以考慮,並且用強烈的措辭著重指出波蘭的態度“破壞了”莫斯科的軍事談判。但是貝克絲毫不為所動。他告訴法國大使說:“我認為,對於外國軍隊使用我國領土的問題,不論什麼樣的討論都是不能進行的。我們同蘇聯沒有軍事協定,我們也不想要。”
在波蘭政府這樣一種盲目頑固的態度面前,法國總理達拉第著急了,他後來在1946年7 月18日對法國制憲議會講話時說,他決定不顧一切,自行其是。在再一次呼籲波蘭人要現實一點以後,他在8 月21日早晨打電報給杜芒克將軍,授權他同俄國人按他所能爭取到的最好的條件簽訂軍事條約,不過,有一個條件:這項條約一定要由法國政府批准。與此同時,法國駐蘇大使保羅—艾米爾·納吉亞爾也得到龐納的命令' 這是後者以後說出來的' 通知莫洛托夫,法國“原則上”同意蘇聯軍隊在德國進攻波蘭時透過波蘭領土。
但是隻要波蘭人還沒有答應,這就只是一種無用的姿態——而且,我們今天可以知道,鑑於俄德之間正在進行交易,這還是一種毫無意義的姿態。杜芒克直到8 月21日晚上才接到達位第的電報。當他第二天晚上——正是裡賓特洛甫動身赴莫斯科的前夕——把它告訴伏羅希洛夫的時候,這位蘇聯元帥表示非常懷疑。他要求看一看叫那位法國將軍說法國政府已授權他簽訂一項准許俄國軍隊透過波蘭的軍事條約' 杜芒克是已經這麼說了的' 的證明。顯然,杜芒克拒絕了這一要求。伏羅希洛夫下一步要求知道英國的反應如何,是否已經得到了波蘭的同意。這些都是沒法回答的'538' 問題,杜芒克只好答覆說,他並無所知。
但是到這個時候,無論是問題還是答案都已經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它們提得太晚了。裡賓特洛甫已經在到莫斯科的路上了。他的訪問是前一天晚上宣佈的,同時還宣佈了此行的目的是:在納粹德國和蘇聯之間締結一項互不侵犯條約。
伏羅希洛夫看來似乎已經對那位法國將軍產主了一種真正的好感,很婉轉地向他示意:他們之間的接觸就快結束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