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腦,才會唱著《雨一直下》喋血雨中。而章邯打敗項梁後,同樣也被勝利衝暈了頭腦,讓為項羽和劉邦這樣的殘部根本成不了氣候了,才會揮師北上攻趙。
事實上楚國得到緩解的同時,趙國卻遇到了很大的麻煩,可以說他們將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
趙國的兩大支柱人物是張耳和陳餘兩人。
一提到張耳和陳餘,想必大家並不陌生。當初陳勝起義時,這兩個滿懷抱負的才人就聞風來投陳王,可惜當時陳王並沒有重用他們兩個。
後來,陳王兵分四路全面攻佔秦國領土時,他們兩人一合計,便慫恿第三路大軍的將領武臣自立為王,武臣死後,幾易其主,最後,他們兩個又擁著原趙王之後趙歇自立門戶,從此舊六大集團之一的趙氏集團首先復辟了。
而張耳陳餘兩人自起義以來,數換其主,但兩人卻一直形影不離生死不離。原因很簡單,他們當初一見如故後,乃是結義金蘭,兩人的關係那好的是沒法說,真到了有衣同穿,有飯同吃的地步。
然而,從朋友到仇人中間的距離只隔著一道牆,一道不精心呵護就會隨時被開啟的牆。
令人可惜的是,有著生死至交的張陳兩人在這次抗秦戰鬥中反目成仇了。
秦軍來犯,趙王趙歇首先派出陳餘迎戰,這陳餘乃是一介謀士,別看談兵說理一套一套的,但真正到了戰場上就傻了眼,剛和章邯一交手就潰不成軍,一退千里。
陳餘一敗,邯鄲城裡的張耳自知擋不住章邯軍前進的步伐,趕緊護著趙王逃向鉅鹿。
章邯兵不血刃佔領邯鄲城後,繼續使用他耐已成名的“猛追猛打,死咬不放”的戰術,派部將王離委追趙王到鉅鹿,把鉅鹿圍了個水洩不通。
趙王一看秦軍這架式,渾身癱的象一灘泥。沒折了,只得向其它各盟主求救了。
章邯可不是一般的人,他早就料到趙王會有這麼一招,他屯兵於鉅鹿南面的棘原,全面打擊和阻止外來集團向鉅鹿的支援。
各國救兵暫時來不了,趙王被困在城裡更是象熱鍋上的螞蟻,坐立不安。
而此的張耳卻痛恨起陳餘起來。
原來,陳餘雖然一時被章邯打敗,但不久手下又彙集了數萬精兵。張耳原以為陳餘會馬上來救鉅鹿。
但陳餘卻好象事不關已,高高掛起,只是躲在遠處觀望。
當然,陳餘沒有馬上去救鉅鹿,並非是絕情寡義,而是出於戰述的考慮。
一來他按兵不動可以牽制秦軍一部主力;二來即便是他想去支援,就憑他那幾萬人,無亦是飛娥撲火。
同樣是人命,不能這麼白白地讓這幾萬人去送死啊。
隨後的事是這樣,張耳不斷派人去向陳餘求救,但陳餘就是按兵不動。
就這樣一對生死之交的兄弟就這樣徹底決裂了。
當我們日後看到戰場上的張耳和陳餘拔刀相對時,感概良多。
因為張耳一直沒有明白,其實正是因為陳餘屯兵於外,牽制了秦軍的部分主力,才使得鉅鹿能安全的守上三個多月,為項羽的到來嬴得了寶貴時間,使得他和趙王最終能脫險。
人世間,有多少誤會可以說清楚呢? 。。
第八章:刀劈宋義
(4) 刀劈宋義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九月,楚軍北線作戰部隊,在宋義的率領下來到了安陽(今河南滑縣東)。
到了這裡後,宋義突然停下來不走了,又是安營又是搭寨,大有在這裡安家樂業常住之意。
這下可急了項羽和范增二人,現在秦軍正在圍攻鉅鹿,如果此時迅速渡河去支援,楚軍攻其後,趙軍應其內,內外接應,便可以一舉擊敗秦軍。
這是打敗秦軍的最好機會啊。
項羽是火爆脾氣,便直問宋義為何按兵不動。
不問倒好,這一問,宋義便抓住機會給項羽上了一趟生動的政治課。
宋義政治課的中心思想歸納為:兩虎相鬥,必有一傷。
理由:秦軍和趙軍交戰,馬上就會出結果了。如果秦軍勝,他們也是疲憊之師了,到時候我軍以逸待勞,正好可以乘機攻之;如果秦軍敗了,我軍更可順利西行,直搗秦都咸陽。
結論:讓秦、趙兩家鬥一陣子,待兩敗俱傷時,再去坐收漁翁之利。
應當說宋義的理論在我們今天看來,確實很高明,隔山觀虎鬥,坐享其成。
但問題是他當時只是一廂情願想法,並沒有真正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