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頁)
說寫就寫,他忍住和心愛的主子的別離之苦,他忍住痛失韓王的悲傷之情,慷慨激揚的寫下了第一封信。
這封信陳敘了他為什麼遲遲不歸的原因。他說他不是因為捨不得離開劉邦,還是是因為去救火去了。
救火?救什麼火。項羽看到這裡一頭霧水。好在張良後面有詳細解釋。
漢王在歸國之際,放火燒掉了身後的棧道,看樣子似無再東歸之心了。微臣知道你和漢王乃情同手足的結拜兄弟,於是,我奮力去救火,無奈我勢單力孤,只能眼睜睜看著漢王自斷退路,從此大王與漢王隔千層山萬里路,怕是再也相會之期了。
項羽本來對劉邦燒棧道一事持懷疑態度。見了張良的信後,心裡不由暗暗舒了一口氣,相會無期,我豈不是可以高枕無憂了。
這封信的確感動了項羽,他並沒有再對“眼中釘肉中刺”的張良採取進一步的軍事行動。這使張良的處境轉危為安。
更為重要的是,從此項羽對劉邦的提防之心大大減少。
第一封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後,張良再接再厲,隨後又寫了第二封信。
第二封信是在田榮和陳餘兩人永結同心後,琴瑟相和,到處找地盤做嫁衣。而劉邦也在派人修棧道,似有東歸之意時寫的。
張良在信中簡單的分析了齊、趙、漢等地的叛亂。
他說陳餘之亂是因為大王分封不公所致,若得到了趙王土地就會自然而止。言下之意很明確了,除餘這一路並不為慮。
而劉邦回攻三秦,亦是履行懷王之約,一旦得了三秦之地後,自然會停止。言下之意很明確了,劉邦這一路亦並不為慮。
而田榮卻是以下犯上,是大王分封后的叛亂之首,吞併三秦之地後,還不滿足,已派手下猛將彭越來伐大王所在的楚國了。言下之意已經很明確了,田榮罪不可恕,此人不除,大王的威信就無存,日子就永無安寧了。
其實田榮和陳餘隻是小富即安,而且論實力也不能在真正意義上對項羽構成威脅,只有隱忍而發的劉邦才是正威脅他的對手。
按理說項羽應該會有所查覺。但“身在韓國心在漢”的張良兩封真情告白的信迷惑了他,他誤認為劉邦真的是“不足為慮”了。
換句話說,他心中首號敵人的定位已不是劉邦了,而是田榮、陳餘這些不入流之輩了。
於是,項羽放下對劉邦的警惕,全力來攻齊。
從事後的角度來看,張良的兩封信的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至少為劉邦的復出嬴得了寶貴的時間。
時間對現代人來說是金錢,對劉邦來說就是勝利。
古人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時、地利且不說,在人和上項羽和劉邦還真不是一個級別的人對手,這也是他日後在楚漢相爭中失敗的最主要原因。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十五章:廉頗老矣的章邯
如果覺得還可以,在關閉之前,丟上幾朵花,順便收藏一下。。。。。。。
………
十五、收復三秦之地
(1)廉頗老矣的章邯
項羽被田榮吸引過去後,劉邦便可放手一搏了。
公元前206年8月2日,他率領漢軍從羊腸小道出發時,他提出的進軍口號是“中秋節之前打回關中和家人團圓”。
漢軍誰不盼著能早日東歸和家人團圓,這個口號極大的鼓舞了他們計程車氣,於是他們個個象鐵打的跋山涉水日夜行軍一點都不知道疲倦,半個月後還真穿過了那雜草叢生荊棘密佈的“無人區”,成功進入了關中。
這個就得說章邯了。
前面已經說過了,項羽在鴻門宴上“婦人之仁”的表現讓范增大失所望,范增當著項羽的面摔碎了劉邦贈送的玉斗,破門而出。
項羽為此心裡震憾不已,至此也就對劉邦格外提防起來。封王時他把劉邦趕到了偏僻遙遠的漢中去了,目的很明確就是要你難有做為。
而且為了防止劉邦有叛亂之心,還把章邯、司馬欣、董翳三個原秦朝叛將分封在關中,用來監防劉邦的一舉一動。
因此,現在的關中實際上已是一分為三了(稱為三秦)。
劉邦要想東歸,就必需要經過章邯、司馬欣、董翳這三秦之地。
三秦之中,章邯的封地是秦朝舊都咸陽以西的所有地方,其城都根據項羽的命令設在商丘(陝西省興平)。
此時雖然是大白天,但商丘城裡的章邯正坐在桌前喝茶,他喝的是關中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