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2/4 頁)
既然地盤給了別人做嫁衣,何去何從就成了張耳頭疼的問題了。
其實他現在只有兩條路可以走,選擇項羽還是選擇劉邦。
這類似於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猶豫了良久,最終張耳還是選擇投靠實力相對來說較弱的劉邦。
原因很簡單,據說張耳手下有一個“天文學家”,算出關中之地的天空“五星聚鬥”有帝王之氣。(很好奇他是怎麼算出來的)
恩,既然如此,那就投靠劉邦吧。
張耳的投奔不但壯大了劉邦的實力,也讓處於半封閉狀態(地理位置太偏,交通又是太原始)的他獲得一個極為重要的資訊。
聽說田榮和陳餘正不遺餘力的和項羽辦手腕。劉邦又驚又喜。
這時韓信已把軍隊操練的有模有樣了,趁此良機,正是出關的絕好時機。
劉邦馬上把韓信召來,這個時候他已經對這個大將軍的才能佩服的五體投地了。
他主動給韓信沏了一壺茶後,也不再轉彎抹角了,柔聲問他什麼時候起兵最好。
韓信答:“暑氣將近,中秋來臨,每逢佳節倍思親,現在就是(八月)用兵最好時機。”
劉邦問:“該用何種計策?”
韓信答:“當初張良火燒棧道,意在迷惑項羽。我已知道自南陪通向三秦還有一條羊腸小道,因為它掩映在草木之中,很少有人知道。我軍可以悄悄沿此道直達三秦。與此同時,大王再派一些老弱病殘去棧道做掩護既可。”
“好計謀。”劉邦大喜過望。這時他突然想起張良當日臨走時贈給自己的錦囊,他不是說等東歸時就可以折開麼,此時不折更待何時?
他有條不紊的開啟錦囊,但見上面寫著“明修棧道,暗取陳倉”八個金黃大字。
“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劉邦和韓信擊掌而笑。
(3) 出發
公元前206年八月初二,困在漢中達半年之久的漢軍開始出發了。
出發前劉邦已給手下的人馬進行了佈置。
蕭何留守在南鄭,管理國家大事,提供漢軍的糧食等後勤保障。
周勃帶領老弱病殘去修棧道,以迷惑敵人。
他和韓信親自帶兵從小路出發了。
為了鼓勵士兵,他提出了“中秋月圓之日打到關中和家人團圓去”的響亮口號。
應該說這個口號對久困漢中的漢軍來說相當具有誘惑力。
在外的遊子哪個不思念故鄉,哪個不思念家人,哪個不思念妻兒呢?
項羽,你等著,我來了。
半年前你奪走我的一切,現在是歸還的時候了。我不但要奪回我本來就屬於我的東西,我還要奪回本該屬於你的東西。我最奪的是整個天下。
心有多寬,路就有多寬。
心有多野,未來就有多遠。
出發!
(4) 張良寫給項羽的兩封信
出發之前,還得提一個人,這個人便是忍辱負重在韓國的張良。
由於古代的通訊不發達,而且沒有現代化高科技電子裝置,寫信成了主要的傳播資訊的工具。
在那時,寫信成了一種時尚,無論男女老少,和身在外地的親人聯絡時就靠這種方式來唯持。
因此,那時的書呆子在家裡幹活不吃香,但到了寫信時就成了名人了。今天張家的信明天李的信後天劉這有信,總之,人家念,你照著寫就是,報酬雖然一般不會以RMB來計算,但待遇還是蠻不錯的,通常寫完信後,今天的肚子可以不捱餓了。
當然,還有個別的思親心切,一時間又找不到書生來代筆寫信,靈機一動,便從鵝身上拔一根羽毛下來(如果沒有鵝,雞鴨代替也可)放在信封裡寄給親人,這就是“千里寄鵝毛”典故的由來。
當年劉邦在沛縣起義時,僅憑蕭何一封偽李春波的家書就搞定了沛縣的老百姓。後來在鉅鹿戰場上,項羽又是利用陳餘一封“和平書”把不可一世的秦朝悍將章邯成功收編。
由此可見在古時候寫信的水平如何,也是至關重要的。
閒話不多說,先回到張良身上來。
張良被“逼”回韓國後,韓王卻早已被項羽撕了票,張良陷入了“復國夢碎”和“壯志末酬”的痛苦境地。
一番思想鬥爭後,張良終於下定決心了。
恩,你項羽不是這麼希望我離開劉邦回到韓國麼?好,那我就給你寫幾封感謝信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