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1/4 頁)
盛的機動性和永續性。志願軍遵照上述指示精神,從1951年4月起,廣泛地實行了輪番作戰的方針,先後輪流到朝鮮作戰的部隊達到步兵27個軍又1個師、炮兵15個師,坦克兵3個師,工程兵15個團,鐵道兵10個師,公安軍2個軍又1個師,空軍12個師等。入朝的人數近300萬。在戰役、戰鬥中,亦實行了輪番作戰、輪番攻擊和輪番休整的方針。這樣,不僅使志願軍始終保持了第一線作戰部隊具有堅強的戰鬥力,有效地解決了作戰與休整的矛盾和堅持長期作戰問題,而且,使國內更多的部隊獲得了入朝與現代化裝備的美軍進行實戰鍛鍊的機會,有利於鍛鍊與提高戰鬥能力。毛澤東讚揚說:抗美援朝戰爭是大學校,在那裡實行大演習,這個演習比辦軍事學校好。輪番作戰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重要戰略措施之一,是在現代化區域性戰爭中兵力運用上的一種創新。
4、建立與現代戰爭相適應的後勤體制,組織現代化的後勤保障。後方勤務工作在現代戰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條件之一。彭德懷曾指出:朝鮮戰爭的經驗證明,現代戰爭如果沒有後方充分的物資保證,是不可能進行的;後方有充分物資,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後勤組織工作,以保證第一線的充分供應,是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現代戰爭的後勤組織與工作,不僅單純組織物資和傷病人員的運輸和分配,而且要與敵人的空降、轟炸作嚴重的鬥爭,要指揮防空兵、鐵道兵、工兵和步兵的活動和作戰。如果沒有精幹的、通曉戰爭知識、科學知識和有戰鬥經驗的幹部,是不能擔任和完成這種嚴重指揮任務和補給任務的。這段話,既是對抗美援朝戰爭後勤工作的高度概括,又為軍隊後勤工作指出了方向。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一、抗美援朝(9)
抗美援朝戰爭中由於作戰物件是具有現代化裝備的美軍,所以後勤工作出現了與國內戰爭許多不同的新問題。主要有:一是戰爭物資消耗大大超過了國內任何一次戰爭,在整個戰爭中,物資消耗達260萬噸,品種達9600多種。僅金城反擊戰,一次火力急襲就消耗彈藥1900餘噸。二是敵人擁有絕對優勢的空軍,不分晝夜地空襲對我交通運輸的破壞非常嚴重,給後勤供應造成了嚴重困難。三是所需的作戰物資既不能就地供給,又難取之於敵,幾乎全部靠國內供應。據此,志願軍必須由過去“小米加步槍,倉庫在前方”的時代轉變到彭德懷提出的指揮戰鬥、組織供應、保證戰爭勝利的更高階段,才能適應朝鮮戰爭的客觀需要。抗美援朝戰爭中,周恩來、聶榮臻等中央軍委首長和志願軍首長對志願軍的後勤建設、後勤保障供應傾注了大量的精力,作了多次指示,想了很多辦法,使志願軍的後勤建設實現了向現代化後勤的歷史性轉變,從而較好地保障了戰爭的勝利。主要經驗有:
第一,建立與抗美援朝戰爭要求相適應的後勤體制。為了改變抗美援朝戰爭前期,志願軍的後勤工作與作戰不相適應的狀況,1951年5月19日中央軍委做出了《關於加強志願軍後方勤務工作的決定》。《決定》提出:成立志願軍後方司令部,負責管理在朝鮮境內之一切後勤組織與設施;志願軍後方司令部直接受志願軍首長領導;加強各大站及軍、師、團各級後勤工作的領導。各分部副部長兼任各大站站長,軍、師、團後勤部(處)長,由各級副職兼任;凡配屬志願軍後方勤務部之各部隊,統歸志願軍後勤的建制序列。根據此決定,志願軍即成立了後方勤務司令部,由志願軍副司令洪學智兼任司令員;志願軍從上到下各級後勤組織機構迅速建立起來。志後直屬部隊發展到18萬餘人。這樣,志願軍不僅有了與作戰指揮相適應的後勤供應機構,而且形成了上下貫通的指揮體系,從而有效地組織後勤供應工作。
第二,實現後勤工作戰鬥化。在現代條件下作戰,後方供應有著特殊的戰略地位。而後方供應能否適應現代化戰爭的需要,其中心問題是要有暢通無阻的交通運輸線。而建成這樣的運輸線的關鍵又在於組織好對空防禦。為此,中央軍委提出:配屬志願軍後勤部之各部隊(如工兵、炮兵、公安、通訊、運輸、鐵道兵、工程部隊等),統一由志願軍後勤司令部指揮。同時,加強了後方交通運輸線上的防空力量,組成了嚴密的對敵機鬥爭的整體,形成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美第8集團軍司令範佛里特曾供認:雖然聯軍的空軍盡了一切力量企圖阻斷共產黨的供應,然而共產黨仍然以難以置信的頑強毅力把物資送到前線,創造了驚人的奇蹟。
第三,實行分割槽供應與建制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