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頁)
提出了具體要求。1957年10月8日,正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學院。海軍副司令員方強兼任院長和政治委員,謝立全任第一副院長,雷永通任副政治委員。到1965年海軍學院先後培養學員3300餘人,其中包括一批海軍高階將領。學院成為海軍培養中、高階指揮幹部和開展軍事學術研究的重要基地。
1957年9月27日,以快艇學校和聯合學校的兵器、機械、艦務三所分校為基礎成立了海軍高階學校。劉中華任校長,康莊任政治委員。1958年4月,又將海軍政治幹部學校和海軍後勤學校合併進來。經過幾年建設至1963年已具有相當規模,設有艦艇長系(培訓水面艦艇正副艦艇長)、艦艇政治系(培訓艦艇政治委員和政治指導員)、業務長系(培訓艦艇大隊和支隊的航海、槍炮、魚雷、水雷、防化等業務長)、參謀系(培訓各級司令部參謀和技術偵察干部)、後勤系(培訓戰勤指揮幹部、後勤保障幹部)和導彈艇長系共6個系,有教員300餘人。
1960年12月24日正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高階專科學校。孫亮平任校長,殷國洪任政治委員。該校除原有炮兵學校炮兵指揮專業外,新開設了各類導彈工程技術專業,其中有導彈工程專業,招收高中畢業生,學制五年;導彈技術員專業,招收初中畢業生,學制四年;此外還有導彈指揮專業等。
1961年10月5日,以原海軍機械學校和陸軍第198師直屬機構為基礎,成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學院。朱軍任院長,賀大增任政治委員。當時中央軍委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負責開辦全軍尖端專業和培養全軍科研設計幹部,常規專業和監造、維修、使用所需要的幹部由各軍兵種自行負責培養。海軍工程學院由原機械學校的蒸汽、內燃、電工、選船和核動力等5個系9個專業發展成為造船、艦船動力(蒸汽、內燃、核動力、燃汽輪)、電工、電子工程和海軍兵器等5個系26個專業。1962年,海軍工程學院被列為全國重點高等院校之一。
1957年9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通訊學校在海軍聯合學校通訊分校的基礎上正式成立。林偉任校長,王權任政治委員。該校專業設定比較齊全,指揮專業有通訊指揮、雷達指揮、通訊專科班。工程專業有雷達、聲納、電子對抗、有線電、無線電、無紅電航、油機電源等。
1957年9月27日,以第六預備學校和炮兵學校的軍械繫及海道測量訓練大隊為基礎,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技術學校。高文然任校長,陳桂森任政治委員。1960年6月16日,以海軍後勤部衛生訓練隊為基礎,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衛生學校。何寶書任校長,宋光體任政治委員。1961年1月20日,以防空訓練大隊和通訊訓練大隊為基礎,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四航空學校,張祥任校長,鄧楚白任政治委員。這些學校都為海軍培訓了一批各類中等專業技術勤務幹部。與此同時,預備學校從原來的6所減為1所。
1957年9月至1965年,經過一系列的調整、改建和擴建,海軍院校發展到14所,即海軍學院、指揮學校、潛艇學校、政治學校、工程學院、高階專科學校、通訊學校、技術(軍械)學校,第一、二、四航空學校,衛生學校、潛艇士兵學校、預備學校。培養幹部的專業由建立期的50多個發展到110多個,此外,海軍還在兄弟軍兵種院校設有4個海軍系(軍事工程學院海軍系、第二軍醫大學海醫系、測繪學院海軍系、總後勤部後勤學校海軍系)、3個班(解放軍後勤學院海軍班、總後勤部運輸學校海軍油料班、空軍高階氣象學校海軍班)。至此,海軍培養各類幹部逐步走向了正規化、規範化的軌道。
各院校還緊密結合教學和部隊建設的實際需要開展了科學研究工作。工程學院進行180多個專題專案的研究和技術革新,其中獲得重大成果的有液體、固體火箭燃料的研製、“202”護艇的設計和建造、水雷水壓接收器的研製等10項。同時,院校在訓練方面也有創造和革新。海軍各院校從1957年9月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共培訓各類指揮幹部和專業技術幹部萬餘人,輪訓各類幹部4282人,訓練專業兵9234人,其中有不少人已成為海軍部隊的優秀指揮員和院校、科研、生產單位的優秀工作者。
二、海上長城……人民海軍(8)
“文化大革命”的###,使海軍院校工作遭到極為嚴重的破壞。
3、後勤保障體系的建立
從1956年到1976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