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沒有牲畜,以狩獵為生,很輕視遊牧人民。所居以樹枝編結,外用伴皮遮蓋。'1'冬天在雪中狩獵,以木板繫於足下,叫做‘察納'③,持杖插雪中而行,狀如舟子撐篙於水”④。斡亦刺人(瓦刺,衛拉特)也是蒙古種,人數很多,住在貝爾加湖南部的西面,也是森林中的狩獵者。斡亦刺這個名稱其意義為“親屬”、“同盟者”⑤,我們不明臆他們究竟由哪些舊的成分構成。'2'
在斡亦刺人的東南,介於他們和成吉思汗族系的蒙古人之間, 在貝加爾湖南邊,色楞格河下游之上,是蔑兒乞惕人居住的地方,他們大部分也是森林中的狩獵者,這一種人究竟是否就是第六世紀拜佔廷歷史家們所說的木乞里人⑥'3',他們究竟是突厥人還是蒙古人,還有疑問。
① 《秘史》,海涅士譯,第153 節,鮑乃迪譯,第153 頁。參閱《拉施特書》,別列津譯,“部落”,第51 頁。
② 但是至少有一部分泰亦赤兀人似乎曾居住稍北一些,在森林地帶,在斡難河下游的北岸,貝爾加湖之東。
③ 伯希和先生提及弘吉刺惕從公元1123—1124 年已經見於中國的關於契丹人的歷史(《亞洲學報》,1920 年,I,146),《秘史》裡面總是稱之為翁吉剌惕。
① 《拉施特書》,別列津譯,“祖先”,第48 頁。
② 伯希和先生雲:《華夷譯語》稱兀良哈為林木中人,拉施特也稱之為槐因烏良哈(伯希和,《關於h 發音的字》《亞洲學報》,1925 年,I,218)。
③ “察納”(Tchana)據科瓦列夫斯基《蒙文字典》III,頁2077,是一種板(雪橇),行於雪上的用具,足見拉施特對於這種小節都認真查明。
④ 《拉施特書》,多桑譯,I,421—422。
⑤ 斡亦剌(Oyirat,Oirat)據科瓦列夫斯基詞典,其意義為“近親”(I,335)。
⑥ 參閱伯希和,《亞洲學報》,1920 年,I,145。馬迦特,《庫蠻考》,88。
第一章 成吉思汗勃興前的蒙古
或許根據事實,成吉思汗的母親訶額侖是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從一個蔑兒乞惕人首領那裡搶奪過來的,而成吉思汗的妻子李兒帖也曾被另一個蔑兒乞惕人的首領搶奪去, 由此推測蔑兒乞惕人是可能屬於蒙古種。至於做為遊牧部落的札剌兒人大約是在赤洛克湖沿岸,就是在現今脫只…哥薩夫斯克的附近,可能是一個突厥部落,而在蒙古人傳說中的英雄海都時候被蒙古人所臣服並同化①。
第七節 客列亦惕人和乃蠻人
在蒙古人的西邊,遊牧著客列亦惕人。他們的遷徒地帶,難於確定。從成吉思汗的歷史看,他們的國王經常駐在土拉河的沿岸黑森林的附近②,但是拉施特以為他們的遊牧地點,東邊至斡難河和客魯漣河,東南至於長城③。另一方面,《秘史》裡面有另外一節說,做為客列亦惕人與乃蠻人的邊境的, 即西面邊境的,是一條名叫涅坤的河④。一般認為,他們的中心地點應該在上鄂爾渾河、翁金河和土拉河的附近⑤。人們通常不承認他們是蒙古人,而認為是突厥人。伯希和先生說:“有關蒙古民族起源的傳說是否一概不適合於他們,現在還很難說,客列亦惕人究竟是否深受突厥人影響的蒙古人,還是正在和蒙古人同化之中的突厥人,無論如何,許多客列亦惕人的稱號是突厥稱號,而脫古魯勒(他們的最後一個王)這個名字,也無寧認為是突厥名字而不應該認為是蒙古名字。”⑥客列亦惕人信奉聶斯脫利派的基督教,如果我們相信敘利亞歷史家巴·赫伯拉危思所說的,他們在公元1000 年稍晚一些時候皈依了這個宗教。他們的一個國王迷失在草原裡面,據說因為聖瑟治顯聖而得到拯救;所以他受當地基督教商人的慫恿而叫馬魯地方(在呼羅珊)的聶斯脫利大主教埃伯那蘇派遣一個教士替他舉行洗禮。巴·赫伯拉厄思引證了埃伯耶蘇寫給聶斯脫利教的教長(在報達的)約翰六世的一封信,其日期為1009 年,信內說,二十萬客列亦惕人和他們的國王同時受了洗禮①。問題完全在於這個日期,伯希和先生懷疑,這裡面的“客列亦惕”字樣是否巴·赫伯拉厄思後來增加的。然而,不管情形如何,這一點是肯定的,即公元十二世紀時客列亦惕王族是信奉聶斯脫利教的,他們成員的多數取了基督教的名字②。
① 多桑,I,29。參閱《拉施特書》,別列津譯,“部落”,第33 頁,“祖先”,第16 頁。《秘史》(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