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頁)
《秘史》,第182 節,參閱伯希和,《亞洲學報》,1927 年,Ⅱ,265 和268。
⑤ 別列津譯,第133 頁。
⑥ 瓦撒夫書名《土地之分割與世紀之推移》,記述蒙古人歷史,始於1257 年,終於1327 年。書分五篇, 記蒙古諸汗事。巴黎國立圖書館,波斯文寫本。——譯者
⑦ 《秘史》182 節說他從汪古首領名叫阿刺忽矢亦的吉惕忽裡的地方來。這個首領,下文要說到,統治山西北邊的河套地方'原文作“三角”(Iimes)。——譯者',在長城外沿,大約在歸化城和綏遠地方。(阿刺忽失的意義為“雜色的鳥”。)'2'
第二章 蒙古國家的形成
為了這個目的,他去過額兒格涅河,即阿兒渾河,從那裡來到巴泐渚納河以飲其羊。他在這個地方遇到成吉思汗,彼此關係很好。此外, 由其它記載,我們還知道共有三個回回人,“阿三、札法兒火者和達裡蠻哈吉伯”,他們都成為成吉思汗在巴泐渚納時期的伴侶①。如果,按照上述文字所指示的大概,巴泐渚納應該是距離阿兒渾河不太遠,尋找巴泐渚納,大概可以例如向季莫奇基諾和恰拉松鐵路迄東兩站,五十度線地區的沼澤之間, 或者更向東一些,更近阿兒渾河,向欽達欽斯卡亞方面沼澤之間尋覓②。
《秘史》中關於成吉思汗在巴泐渚納附近的停留的記載,頗為拘謹。這可以證明,口傳故事在這位征服者死後十三年,在蒙古似乎還沒有肯定說法, 因此使後來在波斯和在中國所發生的迴音較多可以批評的地方。拉施特和其他波斯史家的確是說得比較詳細。
從他們所說的我們知道,巴勒渚納是幾乎乾涸了。成吉思汗迫不得已要喝泥濘裡面榨出來的水。“看見許多人在患難之中相隨不去,成吉思汗對他們的忠誠很感動,合掌望天而誓,從此以後,和他們同甘共苦,有渝此言, 就要變成為和巴泐渚納的泥水一樣。說完,他飲了水並將杯子遞給他的將領們,他們也輪流發誓永遠不拋棄他。成吉思汗的這些夥伴,後來都有‘巴泐渚納人'的榮譽稱號,因為他們的忠心而受重賞。”③至於《元史》,在這裡插入成吉思汗的初次戰勝汪罕,戰勝地點是在哈闌真沙陀,這其它史書不載, 這似乎是和在此以前在合刺合勒只惕額列惕的那次戰役相混淆了④。(按:額列惕的意義為“沙”,而哈闌真即合刺合勒只的對音,所以說,《元史》的哈闌真沙陀即指合刺合勒只惕額列惕。——譯者)
第二十四節 成吉思汗戰勝客列亦惕人
但是成吉思汗的事業漸有轉機。當他駐營巴泐渚納的時候,有一個屬於火魯剌思部落的蒙古人首領搠斡思察罕前來歸附於他①。《元史》和拉施特說法與此相反,這是亦乞刺思部落名叫李徒的首領②,被火魯刺思人所擊敗,逃避至巴泐渚納,在此和成吉思汗結合③。在這個時候,汪罕所組成的聯盟發生了分裂。拉施特證明,那些心懷不滿的蒙古親王們從前投奔汪罕,置身於他的權力之下,現在厭倦於服從他的命令,圖謀除去他。在參與謀叛的人中, 可舉出成吉思汗的叔父答裡臺,以及成吉思汗的堂兄弟阿勒壇與忽察兒這兩個以“合法繼承人”自居的人,還有總是心懷不滿的札木合,拉拖特記述他們所說的話:“我們受夜舉事,將汪罕捉住,我們自立為王,不再承認客列亦惕人的權力,也不承認帖木真的權力。”然而汪罕得到報告,知道了他們的陰謀,先行攻打他們,他們只來得及脫身逃走。
① 巴托爾德,《成吉思汗》(E.I.878)。符拉基米爾佐夫(Obchestv),35。
② 俄國參謀部地圖,赤塔這一張。
③ 《多桑書》,I,72。參閱《拉施特書》,別列津譯,第133 頁。《元史》有同樣的但是撮要的記載,前引,第23—24 頁。
④ 《元史》,前引,第24 頁。
① 《秘史》,第182 節,鮑乃迪,95。
② 李徒名見《元史》,本紀記載:“有亦乞烈部人孛徒者,為火魯剌部所敗,因遇帝,與之同盟。”—— 譯者
③ 《拉施特書》,第142 頁。《元史》,前引,第23 頁(譯名見注②)。
第二章 蒙古國家的形成
答裡臺投奔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寬恕了他的罪。阿勒壇、忽察兒和札木合逃往蒙古西部,投奔乃蠻國王塔陽④。《元史》所述事實與此相同⑤。
成吉思汗的弟弟拙赤哈撒兒,在上述某一次戰役中,幾乎被客列亦惕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