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內。
關於同盟者的集中地點,我們的各種史料各執一詞,很難使他們趨於一致。《秘史》第141 節,關於泰亦赤兀惕人的,說是聚會在阿勒灰不刺黑地方, 即阿勒灰泉[2],但是它在下面說,各聯盟部落隨即順著額兒格涅間下趨, 這條河,符拉基米爾佐夫以為就是阿兒渾河,即客魯漣河下游,這似乎是很對的;之後,這些部落從這個地方往刊河(Kan)[3'的一個島上聚會。拉施特只說刊河,他將這條河名對音為謙(Kem)河,而《元史》則作鍵(Kien) 河。有人慾將它認做葉尼塞河,這顯然是不對的,因為《秘史》這裡所說的是一條名叫刊(Gan)的小河,是阿爾渾河右邊的一條支流②。最後,《元史》記載這些部落是在禿律別兒河上聚會,有人又將它誤解為土拉河③,這肯定不對。所有加入聯盟備首領鄭重宣誓以相約束,他們發誓說:“我們裡面如果有背叛盥誓的,就將他摧倒像這塊土地,將他削碎象這些樹木。”說完,他們將一片土地弄蹋在河水裡面,舉刀砍下樹木的枝幹①。他們宣告札木合為古兒汗②,這個名稱是受突厥斯坦的哈刺契丹君主(參閱本書第17 頁)的影響。
之後,他們準備出發突擊成吉思汗。
② 《拉施特書》,第122—123 頁,'別列津改不兒勤(burkin)為禹兒勤(yurkin)原文,198'。下文(第170 頁)將要說到成吉思汗對於拙赤哈撒兒的懷疑,一時衝動,將他禁押起來。
③ 參看後第三章第七節,拙赤哈撒兒被誤會或是有理由的被認為有野心和忌妒心,有如薩囊徹辰所說,至十七世紀還存在的習慣。(《蒙古桓流》卷三,沈曾植注語以為此書對於哈撒兒多誣詞。——譯者)
④ 《拉施特書》,前引。《秘史》,鮑乃迪譯(附錄)。霍渥斯“The Kirais and Prester John”J.R.A.S.1889, 393。(翁按:汪罕有“prester John of Asia”之稱。他是景教徒“亞洲的約翰長老”。)
① 《秘史》141 節列舉。
② 《秘史》,141 節。《拉施特書》,前引,第124 頁。《元史》,前引,第18 頁。參閱別列津的辯證, 前引(XIII),第288—289 頁。
③ “禿律別兒”可能是現令地圖上的阿兒渾河的一條小支流被稱為Dierboul 的,在涅爾琴斯克(尼布楚)之南。很近上面提到的刊河?94
① 《元史》,前引,第18 頁。
② 根據穆斯林作家,“古兒汗”的意義為”汗中之汗”。參閱巴托爾德“Gourkhan”(EncIsl,II,頁195)
第二章 蒙古國家的形成
然而秘密保守得不好。火魯刺思部的一個名叫豁裡歹的人奔往成吉思汗處告密,這時候,成吉思汗正在古連勒古地方③。拉施特說,豁裡歹乘一匹快馬飛奔。傍晚時候,他在路上經過泰亦赤兀惕人的營盤,有他本部落的人在內。他在那裡換了一匹馬再跑,幾乎被一隊帶著白氈帳到新即位“古兒汗” 那裡去的聯軍捉住。豁裡歹僥倖逃過了他們,到達成吉思汗的地方。④成吉思汗得報立即求援於客列亦惕汪罕。汪罕前來相會,兩個盟友引兵順著客魯漣河下趨。成吉思汗派阿勒壇、忽察爾和答裡臺做前鋒,汪罕也派他的兒子桑昆、兄弟札合敢不和必勒格別乞前往。我們還難於確定《秘史》所說的這支先行隊伍經過那些地方,書中記載說:在額捏堅歸列禿、扯克撤兒和赤忽兒忽等地安置了瞭望哨。⑤
但是無論如何,這是在上面所說的最後一個地方赤忽兒忽,阿勒壇遇到了札木合的先鋒隊。《秘史》說,第二天,兩軍相遇於闊亦田地方,⑥[4' 而拉施特則說是在也迫豁兒晃⑦。和成吉思汗與汪罕對面而列成陣勢的是在札木合指揮之下的聯盟軍,他們是:泰亦赤兀惕首領阿兀出把阿禿兒、乃蠻人首領不亦魯黑、斡亦刺惕首領忽都合別乞、篾兒乞惕首領脫黑脫阿別乞。不亦魯黑和忽都合都是珊蠻(巫師),在雙方交戰之前,用幻術招致狂風暴雨, 欲昏迷成吉思汗方面的人。但騰格里(天)保佑,這場風雨反撲向聯盟軍。在一片昏天黑地之中,札木合的人同時被戌吉思汗和上天震怒所侵襲,紛紛滾墮入山谷深澗裡面。札木合承認這是騰格里反對他,聯盟就這樣潰散了① 乃蠻人返回阿爾泰山前面他們的領地,[5'篾兒乞惕人和斡亦刺惕人返回他們貝加爾湖的森林,泰亦赤兀惕人回到斡難河旁邊,而札木合返回阿兒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