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開源設想(第2/3 頁)
呢?我倒是更喜歡田產,可又覺得家裡的田產本就不少,再添也是要看天吃飯的,若是在外地添了,興許能逃過天災,但離得遠,管起來也不方便。”
趙琇反對再添置田產:“家裡的田就不少了,咱們家是靠著祖母的誥命,還有祖父的餘蔭,才能免去賦稅,可佔的田地多了,官府能收的賦稅就少了,這樣好象有些對不起朝廷呢。”大地主兼併田地太多,容易引發社會不穩,這好象是歷史書上說的,趙琇覺得自家還是不要嘗試的好。再說,祖母年紀不小了,哥哥還不知幾時才能考中進士,若是在他考中之前,就沒有了祖母庇護,每年要交的賦稅可是一大筆錢。
張氏似乎也想到了這一點,她點頭道:“說得也是。趙家如今說是郡公門第,其實已經大不如前,手裡田產太多,容易引得他人眼紅,沒得給自家招禍。”
盧媽道:“姑娘不是想要種桃子麼?這法子就不錯。松江黃泥牆那兒,就有大戶種了幾百畝水蜜桃,每年都賣得很好。姑娘準備用來種桃的地雖然只有三十畝,但只是試種。若是種得好了,再多種些,也是一樣的。別的不說,光是松江、蘇州兩府,多少桃子都賣得掉。姑娘總是說,前明時露香園顧家,出的好水蜜桃,還有著名的繡品,老夫人也收藏有兩幅的。他家的醬菜也醃得好。明明是再尋常不過的東西。他家做來,就半點都不見煙火氣,聽說讀書人也都誇他們家呢。老夫人就不用擔心日後賣桃子。會有人笑話是行商人之事了。”
盧媽就是盧媽。她最瞭解張氏的性情喜好了。張氏雖然願意給自家添些新進項,但從沒想過要做什麼買賣,盧媽所言正中她下懷:“好,既如此,就種桃子吧。三十畝太少了,再尋別的地兒。也種上百十畝。最好是在松江尋幾個懂行的人來侍弄,千萬別把桃子給種壞了才好。”
趙琇有些急了:“種桃當然是好的,可種桃也要看天吃飯呀!”坦白說,種桃要想見成效,得等上幾年功夫。還不一定能種成,全指望這一項。風險就太大了。
張氏就問:“這種桃明明是你的主意,你還覺得不妥?那依你說,要添置什麼產業才好?”
趙琇想了想:“我不是覺得種桃不妥,而是覺得不能只指望桃子。種棉花種糧食要看天吃飯,種桃子也一樣,比如今年松江黃泥牆那兒,就因為多雨,桃子產量比往年少了,吃著也沒往年的香甜。我覺得我們可以再添些別的產業,更穩妥一些的,就算是遇上不好的年景,也能給家裡帶來收入。”
至於是什麼樣的產業,趙琇一時還說不好。奉賢這地方,雖然歸屬上海府,但離松江更近些,並不是繁華髮達的地帶,田地質量也只能說是中上,沒有什麼註明的副業,硬要說一樣,那就是煮鹽業和捕魚業了,因為這裡靠海。鹽自然是官營的,那靠海吃飯行不行呢?
盧媽說:“打魚麼?姑娘是想僱些漁民,到海上捕了魚,運到城裡賣?”她十分詫異,老實說,奉賢有點體面的人家,都不會選擇這一行,縣裡也有開魚行發家的人家,可過了幾十年還要叫人笑話是打魚的,未免太丟面子。
趙琇一看就猜到她心裡的想法了,再看祖母張氏,也是不贊成的模樣,只得說:“我不是那個意思,就是在想本地做些什麼行當是有優勢的,打魚也一樣要靠天吃飯,雖然江南周邊的大城鎮,黃花魚之類的活魚都很好賣,但要新鮮,就得解決運輸問題,我們在這方面沒什麼經驗,還是不要嘗試的好。至於煮鹽,那就不用想了。我倒是覺得,咱們離南匯港挺近的,要不要往那裡打打主意?”
張氏有了個想法:“南匯這些年越發熱鬧了,比那些上百年的大港也不輸什麼,南北往來客商且不提,外洋來的商隊也有許多,聽說房子極容易租出去。要不我們就打發人去南匯瞧瞧,有什麼好房子,買幾處下來,租給那些外來的客商住?”
趙琇添上一句:“不但是能住人的房子,還有用來儲存貨物的倉房,也是可以租的。”
張氏讚許地笑著點點頭:“這個不錯,明兒就跟你啟軒堂兄說,他在那邊熟,讓他打聽去。”
說起趙啟軒,趙琇又有了個新想法:“那邊外洋來的客商多,都買些什麼東西回去呢?生絲?茶葉?瓷器?棉布?還是糧食什麼的?”
盧媽道:“生絲、茶葉與瓷器是最多的,只是這三樣咱們家都沒有。生絲得要開絲場,奉賢還沒聽說有誰家種桑養蠶的,也沒有茶山,至於瓷器,咱們也沒有作坊。若要做這三樣買賣,本錢不能少,還得上外地去收貨。”
趙琇來了精神,拿出紙筆來:“我把所有專案都寫下來,每一種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