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頁)
業的莘莘學子,對物質生活更不會有不切實際的奢求。
改革開放後,作為知識分子中的一個佼佼者——時任交通部四局技術員的鄭道訪已經鍛鍊成一名業務骨幹,並多次因為工程技術創新,善於節約工程造價而受到組織嘉獎——鄭道訪受到了上級的重用,第一次走上了領導崗位。
江意華說道:“像鄭道訪這樣的人物,從業務方面講,的的確確是個難得的人才。他的案子發了以後,很多媒體上說他走上領導崗位後,權迷心竅,剛愎自用,獨斷專行,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所以最終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其實,這話不一定準確,‘剛愎自用,獨斷專行’,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或許正是體現了一個人的超前意識與超群能力的時機。比如說,鄭道訪在主持成渝高速公路重慶段建設時,就有一個重大的貢獻,他提出將成渝高速公路兩側各加寬一米,但施工圖紙是經過交通部嚴格審定的,資金的投入事前也是有嚴格規定的,誰也不敢私自更改。而偏偏鄭道訪就有這個魄力,敢於負責任,擔風險。當鄭道訪的意見未獲透過後,他竟然膽大包天,利用職權,將他負責的重慶段按照他的意見擅自加寬。而此後的事實恰恰已經證明,鄭道訪是對的,他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他負責建設的重慶段也比成都段更符合經濟發展的需要。”
老江還談到,鄭道訪身上也有著許許多多的悲劇因素,走上領導崗位後,他最初也能嚴格地要求自己,而且像他們這一代人,從普遍的角度看對生活並沒有更多的要求,對金錢物質看得也不是太重,更看重的是事業和精神方面的東西。如果沒有足以讓人的私慾充分膨脹的合適的土壤和氣候——說白了,就是官員們手中的權力基本不受任何有效的制約而完全取決於他們自律的程度——要讓鄭道訪這類人物單純為金錢而導致人格墮落,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然,具體到鄭道訪身上,將他推向深淵的還有兩個重要的人物,一個是他的兒子鄭勤,一個是他的老婆高家蘭。
一九九四年,鄭道訪因他主持修建的成渝路重慶段受到各方好評和交通部的表彰;同年,便從重慶市交通局副局長一職調任省交通廳副廳長,分管全省高速公路建設。
老江以充滿感情色彩的語調向筆者講起了一個令他敬重的普通農村老太太絕不普通的故事。
這位老太太,就是鄭道訪的親生母親韓素清。
鄭道訪到成都上任之前,特意回長壽老家看望了一下年事已高的老母親。當地各級官員得知鄭道訪即將赴省城擔任要職的訊息後,紛紛趕來奉迎巴結,提前作感情投資,短短兩天時間裡,便收到了三萬多元的禮金。面對這樣一筆從天而降的鉅款,一般的農村老太婆可能是歡喜得要死,可是,鄭老太太卻並沒有像常人那樣喜出望外,相反,她卻似乎從這一大堆金錢中看到了兒子前程似錦如日中天的人生道路上即將面臨的陷阱和危機。沒有任何令人驚天動地振聾發聵的豪言壯語,樸實的老太太只堅持一條為中國老百姓所認同的樸素信條:不義之財切莫貪。這些錢不是自己的,要了會傷自家的清白。她硬是逼著兒子答應把這筆錢一分不少地交給組織才放下心。
這一次,鄭道訪也果真沒讓母親失望和擔心。
而且,更令鄭道訪感動的是,在他臨離家門的前一夜,母親居然把家中大大小小几十口人全召集到堂屋裡,開了一個家庭會,當著兒孫們的面,她把自己靠種地賣菜一分一文攢下為自己備辦後事的一千元錢交給鄭道訪,對兒子說道:“媽老了,在世上的日子已經不多了。你在城裡,喝口水也要錢,用度大,這點錢,你拿去用吧,我們一大家子在鄉下憑勞力吃飯,雖說苦累一點,但活一輩子圖的就是個心安,可我眼下最不放心的就是你,當了大官,就有那麼多小官來討好送錢,媽怕你把持不住,會在這個錢字上栽跟斗啊!”
就在這次家庭會議上,鄭老太太為了讓兒子能夠安安心心地做一個清官,宣佈了一個“約法三章”:一是不能打著鄭道訪的招牌隨便接受別人的禮品和吃請;二是不準答應幫助別人辦事;三是全家任何人都不能去找縣、鄉、村領導辦私事。
談到“鄭母教子”這件事,老江也禁不住唏噓感嘆,他還繼續說道:“世間很多事情是讓人想不到的,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村老太太,肯定沒有學習過多少,也沒有受過什麼教育,偏偏她就有那麼高的思想境界,鄭道訪當上主管全省高速公路建設的副廳長後沒多久,長壽縣的一位領導到她家慰問,並主動提出讓鄭老太太的一個兒子到縣城裡工作,老太太沒有半點猶豫,當面便謝絕了這位領導的‘好意’。還有一次,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