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演,他們的傾情演出將一個逃犯和一個村婦的不尋常經歷演繹得悽美動人。影片產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曾經感動並影響著20世紀80年代中國青年的婚戀觀。
十七、城南舊事
具有極強的平民意識,一部純美的散文式的電影
一種委婉的詩意,一片寧靜的意境
近乎一幅素雅、淡泊、簡約的中國水墨畫
1982年出品
導 演:吳貽弓
主 演:沈潔 鄭振瑤 張閔
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樂獎
菲律賓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
南斯拉夫第十四屆貝爾格萊德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思想獎
厄瓜多第十屆基多城國際電影節二等獎——赤道獎
半個多世紀前,小女孩林英子跟隨著爸爸媽媽從臺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條衚衕裡。京華古都的城垛頹垣、殘陽駝鈴、鬧市僻巷……這一切都讓英子感到新奇,為之著迷。會館門前的瘋女子、遍體鞭痕的小夥伴妞兒、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媽、沉痾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為何人世這般悽苦?不諳事理的英子深深思索卻又不得其解。
50多年過去,如今遠離北京的遊子,對這一切依然情意繾綣。那一縷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沉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記憶裡,永不消退……
根據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傳體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城南舊事》滿含著懷舊的基調,它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表現出來。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那樣有條不紊,緩緩的流水、緩緩的駝隊、緩緩而過的人群、緩緩而逝的歲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結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
在北京度過的25年可以說是我的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宮的琉璃瓦互映。北京城南的衚衕、四合院,西山腳下的毛驢,以及脖子上掛著鈴鐺的駱駝……這些都給了我不盡的創作靈感。
——著名女作家 林海音
我被小說《城南舊事》中那種沉沉的相思、淡淡的哀愁深深打動了,整部小說充滿了樸素、溫馨的思想感情。當這部影片上映後,這種情感同樣打動了無數的觀眾。
——本片導演 吳貽弓
看《城南舊事》,心頭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因為已經很少看見這樣精緻的東西,因為她不刻意表達什麼,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說它自己。那樣地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那樣地純淨淡泊,彌久恆馨,那樣地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影評人 凌夢
20世紀20年代,小女孩林英子隨著爸爸媽媽從臺灣飄洋過海來到北京城,往在北京城南惠安會館附近的一個小院裡。爸爸是大學教授,家裡還有一個小弟弟和乳母,英子的童年就在這種無憂無慮的氛圍中度過。
英子在衚衕玩耍時,總會看到會館門前痴立的“瘋女人”秀貞,漸漸地,她們熟識了,秀貞非常喜歡英子,英子也很喜歡她。從秀貞口裡,小英子知道她的情人是一個北大學生,因為參加學生運動,被反動軍警抓走了,下落不明。而他們的女兒“小桂子”也被人扔到齊化門城根底下,至今生死未卜,秀貞就成了現在這種瘋瘋癲癲的模樣。小英子很同情秀貞,答應幫她尋找小桂子。
衚衕還住著個賣唱的人家,賣唱的小姑娘妞兒是和英子一起玩的小夥伴,妞兒是個棄兒,生性老實,受盡養父、養母虐待,有時還受外人的欺侮,英子總是替她不平。
在一個大雨傾盆的夜晚,妞兒捱了打,跑到了英子家,向她訴說了自己的身世。英子意外地發現,妞兒的耳朵後有一個痣,她想起秀貞曾說過女兒小桂子的耳後也有一顆這樣的痣,原來小夥伴妞兒就是小桂子!英子立刻把妞兒拉到秀貞家,讓她們母女團聚,就在這個晚上,秀貞帶著妞兒去尋找小桂子的生父了,她們的身影消失在雨夜中……
在送走秀貞母女的那個夜晚,英子病倒了。病好了之後,英子家搬家了。她也到了上學的年紀,在課堂上,她跟著老師念“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離英子家不遠的一個荒草叢生的破院子裡,英子又結識了一個新朋友,他總是在草叢裡掩蓋著什麼。他們常常在一起聊天,英子得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