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4/4 頁)
年表,以共和元年為起始。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基於在這之前的資料不多且不甚可靠,另一方面也是厲王末年大亂之際,資料喪失的緣故吧?
用塗有蜜汁的簪子引來蜜蜂——這只是驪姬復仇工作的序幕。
太子申生和其弟重耳、夷吾等三位繼位候選人被放逐後的第五年,獻公決定###東山。
東山是赤狄族的一派。
被任命為###軍總司令的是太子申生。對此,大臣裡克表示異議,進諫道:“太子有祭祀祖先之重要任務,而且,任命太子為將軍,這是史無前例之事。請大王取消此項命令。”
而獻公不聽裡克諫言,卻說:“我有好幾個兒子,我還沒有決定哪一個做繼承人啊!”
出兵之前,獻公賜偏衣和金玦給太子,命令他隨時穿戴這兩樣東西。
《春秋戰國——戈馬鐘鼓殺與盟》第一部分(12)
“父王是要把我廢去……”接到時,申生深深嘆息。
“偏衣”是左右顏色不同的衣服。這件衣服一半是“公服”(君王之服)之色,意味的是:穿這件衣服的人,還沒有資格成為繼位者。此外,左右顏色不同,暗示的是“與君主斷絕”之意。
“金玦”是一種裝飾品。這個東西類似環,卻不像環那樣整個圈連在一起。這是將金條彎成環狀,兩端之間略有距離。這暗示的是“沒有相連”之意。
諸侯親征時太子隨行,是間或有之的事情,但太子親自率軍外徵,這就純屬特例。
沒有人預測得到戰爭時可能發生的局面,將軍必須隨機應變下達命令。因判斷錯誤而敗北時,將軍也必須負起責任而問斬。
如裡克所言,太子不但有祭祀任務,更不得對之問罪,所以,習慣上絕不被任命為外徵將軍。
“我並沒有破壞老規矩啊!”獻公明言道。
自認沒有破壞老規矩而任命申生為將軍,豈不是不承認申生為太子嗎?
光憑這一點,群臣就心裡有數,何況更有偏衣和金玦之事。獻公有意廢太子——再怎麼遲鈍的人也看得出來。
所幸申生###東山成功。倘若敗北,他一定會受到和一般將軍同等之待遇,被問以敗戰責任,搞不好還會被處斬呢!
這年,魯國發生政變。於此前一年因莊公去世而繼位的湣公,被其叔叔慶父殺害。後來,慶父之弟季友擁立湣公之弟申為王,殺掉造反之慶父而使政變落幕。這位申就是僖公。
於申生###東山的同一年,衛國國君懿公與入侵的狄族交戰而陣亡。
懿公是個非常喜愛動物的人,尤其是鶴。他常用大臣乘坐的“軒”載運自己喜愛的鶴。
“鶴大臣”——人們如此稱呼這些鶴。
鶴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