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僅關係到日後的生活,更關係到子孫後代的發展。他們想,趁著這次移民,不僅要走出峽谷,還要挑一個好的地方安家。
會議最後決定,每25戶選出一名代表,赴安徽實地考察。
平常不供電的大溪村,今晚發電了,這意味著有重要活動。五十幾天來,移民代表已經來回兩趟安徽,最終選定,在安徽省長豐縣落戶。
2000年4月25日 , 大溪村召開第三次移民動員會。
楊家權(大溪村黨支部書記):你想,到安徽那兒去,有幾千里路,車船費要幾百,你想他在這兒連碗都帶不走一個怎麼辦?那個問題我跟你說 , 那個有考慮的可能,我們提了好多問題。我們到安徽屋裡的這些東西外遷帶不走,兩下政府都要給予一定的扶持政策,我們都提了這些問題的。
經過多次講解,村民們好不容易搞懂了各項移民政策,最終又回到了和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補償問題。
接觸到了補償細節,也就意味著撥動了村民心中的一個算盤。
蔡傳勇(大溪鄉黨委副書記):我們政府絕對不會卡你們一分錢,這個你們放心,對你們的資金問題,鄉移民辦不像有些群眾所說的,我們把它吃完了,我們吃不完,我們不敢吃。
其實,村民們已經明白了自己將要做出的犧牲,但是簡單的幾個數字,難以算清家鄉的一草一木在每個人心中的價值,在算過大賬之後,村民算一算小賬也在情理之中。
蔡傳勇:我買你的雞子,不可能還買你雞下的蛋。
村民:那個說不清楚,後頭下好多蛋。
村民:那個下蛋沒有這回事,你蔡書記又搞混了,我沒說是下的雞蛋,可是我現在有個雞子在這兒,他得補我這個錢 。
蔡傳勇:目前,沒有這個補償基金。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十五集 告別家園(2)
一隻雞,引得全場沸沸揚揚。事實上,在移民工作實施之前,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已經對整個三峽庫區移民人口數量及房屋林木等固定資產現狀,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摸底普查,國家據此測算出給所有移民的財產損失補償、搬遷運輸和生活安置補助等費用。是否外遷?走還是不走?在這個夜晚,大溪村各家各戶都要做出抉擇。
蔡傳勇:今天晚上回去以後,思考一下,明天早晨我們開始統計報名,你們放心,政府組織肯定要比分散安置的條件要優越。
一個平靜的早晨,在家門口拍了全家福之後,許繼波告別了父母和兄弟姊妹,帶著妻子和兩個女兒,走出了家門。
濃霧中,許繼波的小船,穿過家鄉的湯溪河,趕往縣城碼頭。
當天,連同許繼波一家人,一共650名移民,從雲陽縣這個古老的碼頭出發,永遠離開了養育他們的三峽,順著長江前往上海崇明縣的新家,他們成為三峽庫區的第一批外遷移民。
2000年8月13日,大溪河水最豐滿的時候。大溪外遷移民最後出發的日子漸漸地逼近了,在三峽的風浪裡開了大半輩子船的冉應福終於下了決心,準備帶上一家人,和大溪256名鄉親一起外遷安徽。
冉應福(大溪村村民):因為移民我要遷到安徽去,我現在把這些資料都交給你,這是長江下游的分道航行圖,這是長江中游的航道圖,這是湖南湘江航道的參考圖,給你的這些都是資料,希望你以後像我一樣一樣的好好學習,做個很好的船長。
冉應福把一身的手藝連同多年積累的資料交給了徒弟,卻無論如何都割捨不盡對三峽的回憶。
兒時的玩伴、峽谷的濤聲,伴著他人生半百所有的故事,都在49歲這一年,留給了家鄉和長江。
兩年前,冉應福本打算爭取就地遷移,當時還買好了磚瓦建材,準備蓋新房。在決定外遷之後,他費盡了周折,才轉賣掉建材。
冉應福:這個地方叫文廟, 我們祖宗從湖廣上四川的時候 ,就在這個地方建起了我們冉家的一個祠堂。
在明清初年,為了彌補戰亂帶來的人口消亡,中國曾出現了兩次“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潮。冉應福的祖先,就是在300年前的一個夏天,沿著長江來到了大溪。
冉應福:我以後到安徽去了,我在我的大門上寫副對聯,我怎麼寫呢?這面寫“滿清兵亂填山川”,另面就寫“中華建設移平原”,門額上我就準備寫“反正愛國”。不論任何時候,我都是愛國的。
常言說,破家值萬貫。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