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4/4 頁)
要等溫度降低了以後才能排。我問為什麼?他告訴我說魚兒受不了。就這一句話使我非常震驚。
回國後,俞亞朋關閉了每年帶來鉅額收益但汙染嚴重的老廠,在長江邊的新廠區裡,一套世界上最先進的水處理裝置日夜工作。廢水經過魚兒的檢驗後,才能排入長江。
萊茵河,歐洲第三大河,全流域覆蓋了9個國家。20世紀50年代末期,萊茵河水質開始變壞。70年代,萊茵河被稱為“歐洲最浪漫的臭水溝”,河裡的魚類幾乎完全消失。這20年正是歐洲戰後經濟發展最快的工業時代!創造了巨大財富的萊茵河,也付出了驚人的代價。
面對漸漸失去活力的母親河,萊茵河畔的居民開始反思自己,他們愧對這條自然和歷史同樣厚重的大河。從那時起,萊茵河的子民開始改變從前的習慣和觀念、精心呵護著自己的母親河。30年過去了,萊茵河水質在慢慢地恢復著,但要完全回到從前還需要更長的時間。
長江水利委員會的老樓前樹立著一座雕像,他就是這裡的創辦者——林一山。
蔡其華,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第五任主任。相隔20年,兩代對長江有著共同情感的長江水利人,卻有著不同的治江思路。人水和諧相處、保持長江的健康活力是蔡其華面對的新的課題。
這是一項巨大的挑戰,時時刻刻了解長江的健康狀況、測量長江的體徵資料、尋找保護長江的辦法,這些就是蔡其華每天重要的工作內容。
蔡其華(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應該說是一種價值觀的轉變,我們提健康長江,不僅看重眼前的利益,更注重長遠的利益;不僅看重人類當代的即得利益,更看重大自然長遠的為人類造福的追求。
從空中鳥瞰長江源頭,如髮辮甩開的水系,就像賁張的血管,生機無限。在長江入海口,水流會在最新形成的土地上留下一道道溝痕。在它的兩端,長江無盡相似,這是生命的足跡。
從青藏高原各拉丹冬雪山的姜根迪如冰川開始,長江經過6380千米的里程、5400多米的跌宕,一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