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2/4 頁)
,成為崇明島開發歷史的一個縮影。為了保留長江口的這一抹綠色,村民們停住了邁向灘塗的腳步。曾經參加過圍墾的徐志民面對溼地,默默地守望著身後這片萬里長江最東端的麥田……正是許許多多像他這樣的普通百姓的付出,才使崇明島正在成為長江這條巨龍銜在口中的一塊翡翠。
今天的長江入海口,沙洲還在向大海延伸,滄海桑田的奇觀將繼續呈現,長江口的綠洲也會隨之蔓延。
這裡,就是我們的母親河長江的歸宿,就是地球上一條耀眼的銀色飄帶的終點。
2006年,長江口燈船,也就是長江與東海的交界點,位於東經 122度 28分09秒,比20年前向東推進了千米。(編導:趙恆剛 楊海莉/攝影:何威 陳林聰 朱奕)
。。
第三十三集 生生不息(1)
20年,對長江只是一個瞬間,對中國卻是一個時代,一個創造奇蹟的時代:世界上最長的高原鐵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重慶直轄、浦東開發。從20年前開始的轉折改變了城市、改變了鄉村、改變了生活、改變了觀念。
在一段20年前的影像中,我們看到在波峰浪谷間,一群年輕人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釋放著對母親河長江的情感。在經歷了江源800千米無人區的艱苦磨難,金沙江急流險灘的擊水博浪,虎跳峽的生死抉擇後,他們用熱血和生命為長江留下了一段蕩氣迴腸的記憶。這一年是1986年,《話說長江》播出後的第三年。
漂流者的激情來自那個年代,浪漫、火熱的20世紀80年代。這個處在鉅變之初的年代,成為無數中國人光榮與夢想的起點。從那時開始,中國用20年的時間走完了近百年的發展歷程。
那是一群來自各行各業的年輕人,他們沒有漂流經驗、沒有專業裝置。他們要去完成的是萬里長江上的第一次漂流。
楊欣,來自金沙江畔的漂流隊員。當他被選中進入密封倉突破虎跳峽時,已經有8名隊友在這裡犧牲。
在幾分鐘裡,楊欣用生命對話億萬年的長江。這位23歲的年輕人第一次真正感悟了這條他原本十分熟悉的大江。
1986年9月19日下午3點,楊欣和另一名隊友鑽出了密封倉。2個多月後,漂流隊抵達長江入海口。以10條生命為代價,人類完成了歷史上第一次長江漂流活動。
漂流結束後,楊欣重新回到了長江源頭,在中華民族母親河起步的地方,面對著生生不息的大江源流,楊欣內心深處的使命感被激發。從此,他留在了這裡,成了保護長江源的第一批志願者。
這一待,就是20年。
在那一張張充滿時尚和活力的面孔的背後是長江20年鉅變孕育的新的生活。
20年,對長江只是一個瞬間,對中國卻是一個時代,一個創造奇蹟的時代:世界上最長的高原鐵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重慶直轄、浦東開發。從20年前開始的轉折改變了城市、改變了鄉村、改變了生活、改變了觀念。
每一箇中國人都成為這場社會變遷的親歷者。
200萬年前,人類出現在長江流域。從那時起,先民們依偎著這條大河生生不息。彷彿是一份厚重的禮物,流淌在天地間的長江澤披萬里。土地、糧食,濤濤江水年復一年地為人們帶來了生活的各種需要。
在《話說長江》的影像裡,一個個火熱的場景被記錄下來,它們是20年來中國發展、變遷的時代印記:
茂密的森林是建設者眼中的棟樑;
林立的煙囪是高速發展的標誌;
魚躍歌飛的場景是豐收的喜悅;
大片的溼地更是成了耕種最好的選擇。
這是母親河20年的給予,長江流域以不到中國1/5的面積養育了中國1/3的人口,生產了中國1/3的糧食,創造了中國1/3的財富。長江三角洲成為世界上正在形成的第六大城市群,長江經濟帶更是中國最寬廣、最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帶。
1998年,一場洪水席捲了長江流域,突如其來的災害衝破了大部分堤防設施,造成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經濟損失。水覆蓋下的土地曾經是湖泊和溼地,它們都是天然的洩洪區。
“98”洪水退去後的第6年,“江湖連通”工程在長江中游的武漢動工了。對長江來說,這是一個起點。從這裡開始,人們要把一部分土地還給湖泊,還給長江。
東湖,中國最大的城市湖,它和大大小小一百多個湖泊讓武漢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