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4 頁)
澆澆花、唱唱曲是她一天生活的主要內容。
蔡婆婆唱的曲叫崑曲,是中國最古老的戲曲之一,流傳了600多年的崑曲曾經有1800多折戲,流傳到今天只有200多折了。
蔡婆婆(蘇州市民):《遊園》、《遊園》在哪裡啊?奼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
蔡婆婆從小跟父親和哥哥、姐姐學唱崑曲,她唱的“清工”不念白只唱曲,在崑曲圈子裡叫“曲家”。
雖然從來沒有正式登臺演唱過,但她會唱的摺子戲有一百多出,從父親手裡繼承下來的這些曲譜,都是蔡婆婆唱得很熟的曲子。
這一天,蔡婆婆家來了兩位客人,他們是蘇州崑曲傳習所的工作人員。
蘇州崑曲傳習所工作人員:傳習所叫我們來錄一下音,說你武旦唱得特好,你自己不覺得。
蔡婆婆:誰說的?
蘇州崑曲傳習所工作人員:顧篤璜、湯顯祖的4個夢只有你一個人能唱,4個夢啊,4個夢裡的選段都能唱,全國沒有第二個人。
一本崑曲大戲通常有三五十折,崑曲傳習所不僅要整理出每一折的詞曲,還要留下崑曲最正宗的唱法,有時候,“曲家”的唱功會比專業演員更加講究,錄下蔡婆婆的一唱三嘆,也就記錄了崑曲的百年回聲。
一個95歲老人的低吟淺唱,順著窗外的藤蔓傳出院子時,蘇州人並沒有特別在意,因為崑曲一直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蘇州的“奼紫嫣紅”藏在小橋流水深處,連通著星羅棋佈的園林庭院。
這位畫家也姓蔡,住在離山塘街不遠,家裡的園子是他自己造的。
蔡廷輝(畫家):4月中下旬吃櫻桃了,現在這個梨,碭山梨結滿了,這個金錢樹上面結滿了,金錢柿子結滿了,栗子結滿了,一顆顆木瓜結滿了,一個一個季節相接著,好像是四季好花常開,八節鮮果不盡。
有能力像蔡廷輝這樣造一個園子的人雖然不多,但擁有一個自己的園林,的確是很多蘇州人的夢想。
如果說,“小橋、流水、人家”構成了蘇州城這個大園林,那麼,蘇州城裡的尋常百姓家,又藏著一個個小園林。推開很不起眼的一道門,你會發現裡面居然別有洞天。或大或小的院子裡,總有三兩盆景,幾株鮮花,身處水鄉,卻還要圍一池碧水在自己家中。
門外的山塘街有1100多年曆史,而蘇州古城已經存在了2500多年。相傳公元前514年,一個叫伍子胥的人建起了這座有8個水陸城門的城市,100年後,有人開始在城裡修建園林。據史料記載,蘇州各個朝代建造的園林共有1000多處。它們雖為人作,卻宛若天開。
始建於公元前512年的盤門,是蘇州8座水陸城門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保留完整的水陸並列古城門。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被長江水滋養著的蘇州,從一個“假山假水城中園”的古城,走到了“真山真水園中城”的現代都市。
2004年,蘇州成為中國第一個舉辦世界遺產大會的東道主城市,因為它有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園林,因為它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崑曲,還因為它有著被現代包圍著的古老,被古老襯托著的現代。
一灣碧水環繞的滄浪亭,建於1041年,是現存蘇州園林最古老的一處,園林第一個主人是北宋慶曆年間官場失意的蘇舜欽,他在落寞中買下這座園子,取名滄浪亭。
滄浪亭建成近500年後,又一個官場失意的御史王獻臣歸隱蘇州,用4年時間,造起佔地200多畝、蘇州城內最大園林——拙政園。這一時期,蘇州的造園之風盛極一時,園子裡的崑曲也迎來了它的鼎盛時代。
拙政園內,還專門建了一處供主人聽曲會客、觀鴛鴦戲水的地方——“三十六鴛鴦館”,頂棚造成了連續四卷的拱形,既彎曲美觀,又能聚攏和反射聲音,增強音響效果。400多年間,拙政園的主人與賓客就坐在對面長廊下,欣賞荷花魚影,聽著曲聲嫋嫋。
崑曲中悠悠見園林,園林裡處處是舞臺。在園林和崑曲共同纏綿於蘇州的400年間,也是這座城市經濟空前繁榮的時期。
被稱為“人間天堂”的蘇州,水佔了這座城市一半的面積。蘇州的水,來自長江三角洲的河湖港汊。也許只有在這裡,才能建造這麼多的園林,才能產生被稱作“百戲之祖”的崑曲柔弱似水的“水磨腔”。
元末明初,在蘇州崑山千燈鎮的石板街,一位自稱“風月散人”的顧堅與好友常常在家中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