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4 頁)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二十七集 創新浪潮(3)
繡了10年花,又做了20年床上用品的錢月寶開始學習電腦,瞭解什麼是CPU,知道了世界上80%以上的電腦都有一個“奔騰的芯”,“龍芯”就是中國人要為電腦裝上自己的“芯”。錢月寶意識到,這就是中國人自主創新的產品,她以最快的速度與計算所接洽並開始合作。
讓錢月寶沒有想到的是,建立龍芯產業化基地的方案,遭到集團其他領導成員的一致反對。甚至在自己的家裡,開發龍芯產品的想法也受到質疑,一貫支援她的女兒和兒子,這一次卻全都站到了對立面,他們試圖勸說錢月寶放棄這個不切合實際的夢想。
在沒有完全說服集團領導成員和家人的情況下,錢月寶毅然拍板,2004年與中科院計算所共同創辦了中科夢蘭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第二年,江蘇夢蘭龍芯產業化基地投產。
龍夢結緣的確風險很大。控制著世界CPU市場的美國英特爾公司已有37年曆史。龍芯產品要被消費者認可,必須要有在市場上能站住腳的產品。中科夢蘭在開發機頂盒、稅控機的同時,又把產品定位在低成本電腦市場。2006年,10000臺裝有“中國芯”、效能相當於奔Ⅳ處理器,售價卻只有1000多元的“龍夢”系列電腦推向低端使用者市場。
夢蘭的第二代廠房現在成了木工房,就要被拆掉蓋村民別墅了。從當年錢月寶的辦公室看出去,是夢蘭村美麗的風景。
如果沒有夢蘭,錢月寶也許與村裡那些比她年長或年輕的婦女一樣,依然過著悠閒清淡與世無爭的生活。長江三角洲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讓錢月寶這個講話綿軟,性格溫和的江南女子有了這麼多夢想,撐起了這麼大的事業。
錢月寶的夢想在不斷延伸。2005年6月的一天,她把村裡的老人接到龍芯產品陳列室,一雙雙曾經插秧、鋤地的手第一次觸控到裝上龍芯的電子產品。
這些長江邊的農民做夢也沒有想過,一個只有194戶人家、曾經靠種田打魚為生的村莊能夠生產出代表中國最高水平的計算機。現在他們相信,錢月寶的夢想會變成現實。
此時的錢月寶,心中有了更大的夢想:在不久的將來,讓更多的中國農民用上夢蘭村生產的龍夢電腦,那將是她贏得成功的未來。
有志打造民族品牌的並不止龍芯和夢蘭。蘇州創業園是中國首批國際企業孵化器之一,它的作用是扶植和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型企業。一批批從海外回國創業的年輕人帶著創新的夢想走進這裡,他們畢業的時候,長江三角洲就會增添一些在本土註冊的公司,他們的產品,標註的是中國品牌。
長江三角洲的製造業,受益於歷史的傳承。這裡自古以來就是能工巧匠雲集之地。用麻繩傳送動力的織布機,曾經織出天下最美的絲綢。
當年建造紫禁城使用的金磚出自蘇州,監督建造紫禁城的蒯祥也是蘇州人。
代代相傳的精湛技藝,凝聚了這塊土地上的創造力,閃耀著長江兩岸兒女的智慧之光。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傳統的製造技術走進了博物館。而根植於長江三角洲的創新精神卻如同滾滾長江奔流不息。
據記載,2000多年前,江陰是長江和大海交匯的地方,在江陰市長江邊的鵝鼻嘴公園裡矗立著一塊石碑,上面鐫刻著“江尾海頭”。
如果把長江三角洲這20年製造業的發展比作一條從涓涓細流到波瀾壯闊的江河,那麼今天它也正處於江尾海頭。經過了積累期和成長期,它所面對的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浩瀚海洋。
在今天的長江三角洲,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們走上了自己創新之路,他們在加大自主品牌地研發和投入速度。雖然這個歷程可能會相當曲折和漫長,但這20年來,長江三角洲的地域優勢已經逐步演化為創新型的人才優勢和技術優勢,誰能抓住這個機遇,找到一條通向技術創新前沿的快速通道,誰就能在遍及大江南北的新技術浪潮中率先完成由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編導:趙恆剛/攝影:何威 朱奕 陳林聰)
第二十八集 曲水姑蘇(1)
如果說,“小橋、流水、人家”構成了蘇州城這個大園林,那麼,蘇州城裡的尋常百姓家,又藏著一個個小園林。推開很不起眼的一道門,你會發現裡面居然別有洞天。或大或小的院子裡,總有三兩盆景,幾株鮮花,身處水鄉,卻還要圍一池碧水在自己家中。
95歲的蔡賓秋住在蘇州山塘街附近一個老式的獨門小院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