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劉備為朝廷立有軍功,但因沒有人情關係,因而得不到官職,後經朝廷官員的推薦,委身作了縣尉,赴任未及四月,朝廷降詔減裁官員,劉備有被淘汰的危險。張飛一怒之下,痛打了巡行考察的督郵,劉備隨即同關、張二人棄官匿居。後黃巾殘部造反,戰事再起,劉備平亂再建軍功,因多方推薦,劉備當了平原縣令。
後來,董卓亂政,十八路諸侯討之,劉備棄官跟隨公孫瓚出兵,其間雖因出身貧賤,官職卑微,曾遭人冷眼,但卻立下赫赫戰功,在諸侯中贏得了聲望。討董卓的十八路諸侯聯盟解體後,軍閥混戰,劉備協助公孫瓚解袁紹之圍,被瓚薦為平原相。後受孔融邀請,幫助孔融解黃巾餘黨管亥之圍。隨即幫助徐州太守陶謙抵擋曹操的進攻,曹兵退後不久,陶謙去世,臨終前將徐州太守之職傳於劉備,並遺書申奏朝廷。徐州被呂布乘虛襲取後,劉備駐軍于徐州附近的小沛,與呂布集團互相依賴,又常發生摩擦,曾受迫棄城投奔曹操,曹操薦他領豫州牧,兵屯小沛。劉備不滿於呂布,投奔曹操。隨曹剿滅呂布後,回朝廷見到當朝皇帝,受“皇叔”之稱。
劉備在朝廷與董承、王子服等秘密結成反曹聯盟,藉機走脫,領兵攻取曹兵所佔的徐州,公開打起反曹的旗幟。被曹操擊敗後,先投袁紹,後投劉表,均不得志。
劉備在投劉表駐新野期間,得到當地名士徐庶的幫助,幾度擊敗曹軍進攻,尤其是得到南陽名士諸葛亮為軍師後,才建立起了結構合理的領導集團,正式開創一生的宏圖大業。他在曹兵的大舉進攻中,退兵江夏,聯絡江東孫權,結成孫劉聯盟,與曹操進行了赤壁大戰,打敗了曹操幾十萬人馬的進攻,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在孫權和曹操軍隊大戰的間隙,劉備乘機奪取了荊州、襄陽、南郡等地,又乘勝攻取桂陽、武陵、長沙等地,劉備至此有了自己的一塊地盤。其後,劉備在蜀中名士張松、法正等人的協助下,領兵攻取西蜀,不久又奪取曹操佔領的漢中,自稱漢中王,軍事勢力達到了鼎盛時期。
劉備集團的迅速發展引起了孫權集團的嫉妒,他們與曹操配合,攻殺關羽,襲取荊州,劉備集團的上升線被打斷。曹操的兒子曹丕取代漢朝皇帝,建立了魏國政權後,劉備即建立蜀國政權以與之抗衡,被擁立為皇帝。蜀國叛軍殺害張飛,投奔孫吳,劉備急於為關、張報仇,自料勝券在握,遂不聽大臣們的勸阻,親自領幾十萬大軍攻打吳國,一路勢如破竹。不料猇亭戰役中,劉備被吳國大將陸遜打得一敗塗地,幾乎全軍覆沒,遂退歸白帝城,次年託孤於諸葛亮、李嚴等人,不久去世,兒子劉禪繼承了蜀國皇位。
劉備出身貧賤,起兵時既沒有廣泛的社會關係,又沒有雄厚的軍事力量,但卻能在諸侯紛爭、軍閥混戰的惡劣環境中生存下來,並發展自己的勢力,直至建立以自己為核心的國家政權,這與他良好的政治素質與傑出的領導才能是分不開的。劉備的領導才能在以下幾個方面顯得特別突出。
上篇:《風雲人物 青梅煮酒論英雄 第一部分》
進取一生
劉備少時就“素有大志”,常與鄉中小孩戲於家門前桑樹下,說: “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第一回)以此引起了他叔父的驚異。他二十八歲起兵,至六十三歲謝世,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沒有放棄自己的進取心。
劉備是一位不善於用言語表達自己理想的領導人,僅在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時才用言語曲折地表達了自己的志向。他初訪諸葛亮而未遇,遂向諸葛亮的朋友崔州平說: “方今天下大亂,四方雲擾,欲見孔明,求安邦定國之策耳。”(第三十七回)後在隆中面遇諸葛亮,諸葛亮提出“願聞將軍之志”的要求,劉備慨然對答說: “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第三十八回)可見,劉備的理想就是要在天下大亂的環境中施展才能,治國安邦。劉備一生從未放棄對理想的追求。
劉備投靠劉表後,劉表待之甚厚,生活安逸,久無戰事,一日與劉表共語時起身入廁,見自己因久不騎馬賓士疆場,胯下長了肥肉,即所謂“髀肉復生”,不覺潸然流涕,入席後劉表怪問其故,劉備長嘆曰: “備往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散,今久不騎,髀裡肉生。日月蹉跎,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第三十四回)安逸的生活並不能使他舒心,因為這種生活不是自己的理想目標,反而是對目標追求的延誤,不由悲從心來。針對此事,曾有詩曰: “忽感胯下髀肉肥,落下幾滴英雄淚;久違沙場無功業,舞樂聲聲葬劉備”。對這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