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在曾國藩尚在湘鄉時,太平軍壓逼長沙,張亮基想到了一個人,此人便是後來名震天下的湖南人左宗棠。我們便先來說說這個人。
如果說劉蓉把曾國藩比做一隻鳳凰,那麼左宗棠則確實是一條臥龍。在湖南士人間也流傳著〃三亮〃之說。老亮羅澤南,小亮劉蓉,今亮便是左宗棠。〃亮〃就是指諸葛亮。
左宗棠是湖南湘陰人,生於1812年,比曾國藩小一歲。21歲中舉人,一生所學皆經世致用之學,然而此人卻一直未能再登科第。第一次會試不中,第二次本來已被錄取為第15名,但因為湖南名額太多,故一刷就把他給刷了下來,取為譽錄,就是抄寫員。左宗棠不屑,拂袖而歸,到醴陵淥江書院講學。道光十七年,當時的兩江總督陶澍也是湖南人,他借江西閱兵之際回湖南省墓。此人是有清一代有名望的重臣,也是湖南士人仰慕的榜樣。經過醴陵時,縣令請左宗棠為陶澍下榻之地寫一副對聯。左宗棠是作聯高手,一揮而就:
春殿語從容,廿載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翹首公歸。
這副對聯是有典故的。〃春殿語從容〃,是指道光十五年十一月,道光皇帝在乾清宮連續14次召見陶澍,並親自為他少年讀書的地方題匾〃印心石屋〃,此乃曠代殊榮,陶澍一直引以為豪。下聯則表達了家鄉士人對陶的景仰與期盼。因而,陶澍一見此聯,讚歎不已,立即要見寫對聯之人。左宗棠本是一奇才,對這位家鄉前輩也是仰慕已久,於是傾心請教,與陶澍暢談一宵。陶自然對這位年僅26歲的家鄉奇才另眼相看,同時預料他30年後一定會超過自己,遂定忘年之交。
左宗棠第三次會試依然落魄而歸。在回家途中接到陶澍的信,要他前往南京,相托後事。原來此時的陶澍重病在身,想把自己的獨子陶桄託孤於左,並要與左聯姻。左感其知遇之恩,表示從此以後,再不參加考試,躬耕柳莊,以湘上農人終世。
未幾陶澍謝世,左把他的獨子接到安化老家隱居起來,並悉心教導。太平軍進攻長沙之時,左宗棠和許多人一樣為避兵災,遷到湘陰城東一帶的東山白水洞隱居。
這個時候的左宗棠全然以諸葛亮自比。他有兩副對聯,其一曰:
文章西漢兩司馬;
經濟南陽一臥龍。
另一曰:
身無半文,心憂天下;
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這兩副對聯表明,雖然他隱居此間,但其志並未稍減,和當年諸葛孔明一樣,一直在盼望著幹一番大事業,無奈時運不濟,只有長嘆。他在給人的書信的落款處也常常自署〃今亮〃。
張亮基剛來湖南時,時任貴州黎平知府的胡林翼(也是湖南人,和左齊名,同譽為中興四大名臣,在後面我們會談到此人)就寫信給他,極力推薦左宗棠。信中說:〃此人廉介剛方,秉性良實,忠肝義膽,與時俗迥異。其胸羅古今地圖兵法,本朝國章,切實講求,精通時務。〃
→虹→橋→書→吧→BOOK。
第46節:臥龍再世……左宗棠(2)
但考慮到左心氣很高,招之未必前來。再仿效〃三顧茅廬〃?又擔心此人言過其實。左思右想之後,張亮基想出一奇招。
他派人送一書信給陶府陶公子,信裡說,長沙危急,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陶家世受國恩,又系富戶,理應為湖南官民之榜樣,要求陶澍的兒子陶桄五日之內籌辦十萬兩銀子以供軍需。陶家哪裡拿得出十萬兩銀子,於是不得已往湘陰搬請左宗棠。左視陶家公子如同自己兒子,哪裡容得下官府欺壓陶家,於是立即趕赴長沙。到得長沙陶府,張亮基早已派兵把陶公子〃抓去〃了。於是左宗棠又趕到巡撫衙門。到那裡一看,方知中計。張亮基就這樣巧妙地把左宗棠〃賺〃到了長沙。左感其誠,於是答應做他的〃師爺〃。張亮基此計,和當年曹操計賺徐庶,頗有相似之處,但曹操之計,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賺來了徐庶之身卻賺不來其心。故張亮基在這一點上要比曹操高明得多。後張亮基去了武昌,左仍在駱秉章門下做師爺,而且一干就是八年。
〃初出茅廬〃,左宗棠第一計第一功,便是替張亮基募來了十來萬兩銀子的軍餉。繼而指揮城內守兵,擋住了太平軍的攻勢。使得太平軍數萬人馬圍攻長沙八十餘日而不能攻下,只好半夜渡過湘江,往岳陽去了。張亮基不由得嘆曰:即便臥龍再世,也不過如此。
在左宗棠等人的建議下,張亮基又把曾國藩請到了長沙。此前,左宗棠與曾國藩已經相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