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頁)
場,經過嚴格的安檢。警犬除去檢查記者們帶的裝置外,還趴在記者身上東嗅西嗅,李主任開玩笑說,還要嗅嗅你用哪種香水,有沒有腳氣。漫長等待的過程中,美國記者也來問中國記者有關*和中國的問題,問*個人魄力,以及中國的*問題、*問題、自由問題。看得出,美國記者對中國的瞭解十分有限。對採訪當天的活動,也是抱著“有一個外國領導人拜訪了當地的一家大公司”的態度來做的,並沒有想深入瞭解中國或者*。
*參觀時,朗訊公司高層也附庸風雅,專門準備了筆墨紙硯,讓*題詞留念。*大筆一揮,留下到茉莉山一遊的墨寶。主人大喜過望,讓記者們都來拍照,說一定會裝裱一新後,掛在會客大廳。後來事實如何,不得而知了。
採訪完活動後,李主任必須在晚上8點以前趕回曼哈頓,去相館洗相片。當時還沒有所謂的數碼相機,至少在中文報社還沒有,所有的照片都是用膠捲拍的,必須洗印出來才能保證第二天能出新聞。李主任邊開車,邊收聽廣播裡的交通新聞。從新澤西回曼哈頓必須經過兩個隧道——荷蘭隧道和林肯隧道,他得選其中一條車少的隧道回曼哈頓。收音機說,因為中國領導人訪問新澤西后回曼哈頓,所以回來的路上荷蘭隧道很塞車,建議大家走林肯隧道。李主任一聽:謝天謝地,這個訊息很及時,不然就在荷蘭隧道堵死了。於是,趕緊朝林肯隧道方向開。不料,想法跟他一致的開車人大有人在,結果是林肯隧道比荷蘭隧道還塞車。李主任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心裡大罵廣播電臺是混賬東西。好在他還是在8點以前趕到了曼哈頓,將照片印了出來,也保證了第二天正常刊出。。 最好的txt下載網
江澤民訪美(2)
1997年11月1日,哈佛大學校長在哈佛門口歡迎*到訪,“300多年曆史上的里程碑”中國領導人第一次訪問哈佛。
*來訪時,海外華人華僑表示熱烈歡迎,但也遭到*人士的示威抗議。在哈佛演講時,一位觀眾現場提問道:您對抗議示威怎麼看?你到哈佛來,這裡也有噪聲,您認為這是美國人對你不禮貌的待遇,還是他們有正當的理由表達他們的看法?
*微笑著回答:我到美國來,從夏威夷開始,對美國式的*獲得了具體的認識,這種認識是書本上學不到的。
*提高聲音繼續說:“我今年71歲了,但耳朵還很尖,我在演講時,還聽到外面的高音喇叭的聲音,但是,我想我唯一的辦法就是:我的聲音比它還要高。”之後,全場響起長時間熱烈的掌聲。
1997年*訪美,美國媒體說實現了三個突破:
1、美國人民對*個人談吐,儀表風度加深了了解;
2、美中關係建立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的戰略伙伴關係;
3、世界媒體,尤其是美國媒體對江澤*席訪美報道量之大,持續時間之長也是突破。
*到小布什在德州的農莊
*再度訪美是五年以後的事了。此時的白宮已易主,新主人是小布什。小布什在家鄉德克薩斯州(以下簡稱德州)中部鳥不拉屎的小鎮克勞福德有一個農莊,人稱這是小布什在德州的“戴維營”。
2002年10月22日至10月25日,*應小布什邀請到他位於德州的私人農莊。李主任又被派去採訪。應邀到小布什的農莊做客,象徵意義濃烈,據說,只有跟小布什私交好的外國領導人才能享受此禮遇。當時中方希望美方安排*訪問白宮,但是小布什認為*已經訪問過白宮,再邀請他舊地重遊,似乎沒有什麼新意,他想來點與克林頓不同的東西。布什的謀臣們絞盡腦汁,終於想到邀請*到布什農莊做客的點子。布什點頭稱好。*便到了布什家鄉一遊。
這次一起去採訪的,有當時《僑報》報社社長範東昇,以及駐華盛頓記者杜小京。他們頭天晚上就飛到那裡,第二天一大早隨歡迎人群到一個軍用機場採訪*抵達休斯敦的新聞。當天早上又是颳風又是下雨,李主任一行沒帶雨傘,淋得像落湯雞。10月的德州好冷,在休斯頓的軍用機場,可不像紐約、洛杉磯、舊金山那樣有很多的華人華僑,歡迎的人多半是留學生,有200多人打著歡迎的標語在風雨中等候*的到來。“這鬼天氣,怎麼歡迎遠方的貴客呀?”記者和留學生都這樣抱怨。誰曾想,當*的專機一落地,天氣立即放晴,太陽也從雲端探出頭來了。現場的美國記者開玩笑說:*是福星啊,給我們帶來了陽光的溫暖。休斯頓市長到機場歡迎*一行,把象徵進入休斯敦的金鑰匙送給*。他致歡迎詞時說:休斯敦近日陰雨連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