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頁)
石所說:“這一調整對於萬科今後的長遠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也是符合深圳市1996年地產市場的變化的。”
這期間,對於非核心業務,王石和萬科管理層堅決進行了資源重組,直到2001年把辛苦十年打造的名牌零售業公司——萬佳百貨——全部售予華潤創業才算告一段落。與此同時,王石在加法上也做得徹底,只是這時的“加法”已完全不同於先前萬科進行的“加法”之作,其結果是萬科的土地儲備增長迅速。
正是這種一加一減,萬科的單一地產業務調整基本到位,隨即開始的就是萬科後來的“地產擴張”,直到形成中國“第一地產”的高度。
凌遲式的“減法”(1)
王石自認為是一個創業者。他曾說,創業者與經營者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角色。創業者以實現企業超常規發展為榮,有一種不可遏制的打破規則的天生衝動;經營者更習慣在既定的遊戲規則下,透過枯燥乏味的管理,形成企業穩定而良性的運作。所以,萬科真要對自身做“減法”,對於王石來說便形同割自己的肉了。
但王石只有一個,他的“減法”戰略也可謂是獨行的。
1.萬科有個“投資法”
從1994年起,王石領導萬科開始分期轉讓在全國30餘家企業持有的股份。不過,擺在他面前的卻是要首先釐清萬科曾經甚為得意的“投資法”。
所謂的“投資法”,簡單地說,就是不在於發揮當地積極性,而是發揮:(1)派到一線拓展業務的老總積極性,尋找合作伙伴,專案中的60%由合作伙伴投入;(2)發揮銀行的融資槓桿作用,投資總額中的60%透過銀行貸款;(3)挖掘消費者的資源,就是專案投入的60%依靠銷售回款。按此迴圈,萬科佔40%控股權的專案,實際投入資金量只是總量的12%即可。
萬科在早期與國內大部分企業一樣,患有“投資飢渴症”。特別是股份制改造之後,萬科人如同“出了籠子的鳥”,採取多元化的跨地域擴張戰略,希望能抓住任何一個機會,攤子越鋪越大,但資金卻很有限。“投資法”即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這種做法的好處是,投入少量資金就能快速擴張。但由此帶來的問題也有多個方面:(1)投資主題複雜,訴求不一致,總部指揮協調很難能達成統一;(2)投資的股東是一線老總物色,容易形成諸侯割據;(3)資金鍊繃得很緊,市場旺盛沒有問題,一旦市場銷售不暢就會出現財務危機。
王石後來也曾坦言,“投資法”曾被萬科管理層作為擴張的經驗推廣,但是到了要做“減法”的時候,則“已作為教訓案例”。
此時的萬科集團下屬全資企業已達29家,合資合作企業達25家,分佈於全國各地,管理跨度不斷增加。萬科儘管明確了主攻業務方向,但公司管理的產權結構上同時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合資形式,一種是獨資形式。
獨資形式能嚴格按照萬科的價值觀、行為模式和管理方法進行管理,而合資形式就往往不能很好地按照萬科模式來進行管理和發展。不僅如此,萬科當時所屬的企業在地域上也分屬不同的直接管理層。所以,用王石的話說就是:萬科從業務架構、管理架構和地域分佈等不同角度來看,都呈現出錯綜複雜的局面,這和很多中國民營企業發展非常相似。
“顯然,公司需要首先從多元化向專業化進行調整發展;第二,從產權上開始梳理,並在管理上進行梳理統一,明確經營物件。”王石在自己的回憶中如是寫道。
只是,王石和管理層所要進行的調整,理所當然地受到了不同“利益集團”的非議和抵制。
這裡不妨引用萬科的一個具體事例來見證王石那時的不易吧:
天津萬興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萬科以“投資法”設立的合資公司,介入的業務型別多樣,從1992年到1995年不到3年的時間裡,它已經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且有非常高的負債率。由於股權構成複雜,萬興股權的調整比較艱難。在關停並轉的過程中,又新增加了一個酒店。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凌遲式的“減法”(2)
在1992年至1993年之交,萬興在天津市區拿到第一塊地。按照專案規劃也是建兩棟寫字樓及裙樓部分的商場。然而,由於受到1995年宏觀緊縮政策的影響,專案蓋到一半便處於停工狀態。而後,萬科找到日本微笑堂(香港)有限公司進行合作,將原有的規劃方案改為酒店,並從經貿部取得了涉外酒店的資格。萬科將部分樓體進行抵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