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面的書。那個時候我就感覺他是個有抱負的人。”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劉元生竟也如同曾昭科一樣,十分肯定地對王石說出了“你能成事”這句話。
智者與智者的碰撞豈止是火花。
而相互欣賞的兩個人做出的決定,則往往能產生“1+1》2”的效果。劉元生和王石的相互欣賞,就被後來的事實證明了這種放大效應的合理性。
自1991年起,萬科上市後的18年中,很多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者)由於經不起股價顛簸撤離了。其中有一家大公司在上世紀90年代初萬科股票跌破發行價時,還把手裡的幾百萬股票硬生生賣回給了萬科,並一度認為是扔掉了燙手的山芋。與這些做法相反,劉元生則一直堅定地持有萬科,並在萬科股價低迷時透過二級市場增持,使自己對萬科的累計投資達到了400餘萬港元。
躁動的年代(5)
劉元生的一系列逆行之舉,不僅成就了自己和萬科,更啟示了他人。
這裡可以看一組資料:至2007年中國股市跑牛期間,萬科財報顯示,個人投資者劉元生持萬科A 萬股,位列萬科A第三大股東。此時劉元生所持有的萬科股票市值已經超過了27億元,其18年的投資收益增長了500倍。
一位私募基金經理對此曾評價說:劉元生這樣的股民確實少見,他才是最大的贏家。他的財富故事,是中國股市的一個縮影。
當時更有媒體驚呼,劉元生的這一投資增幅遠超過股神巴菲特創造的投資增幅。後者雖然持有《華盛頓郵報》股票30年,股票價值增長了128倍,但與劉元生投資萬科相比,還只能說是相形見絀了。
4.轉折——猛增的腎上腺素
社會雖然是個有機體,但“秩序”卻是這個機體最核心的要求之一。如同我們人人都明白,所有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但卻沒有一個人是絕對自由的。
“宴會事件”就讓王石切身地領悟了政府機關內部“秩序”的重要性。如果說他隨後發生了“10%:90%”的某種轉變,那也只是他為了迎合這種秩序而不得已的意識性轉變罷了,儘管他心底裡有十分的不願意。
此時的王石多了些沉默,少了些張揚。隨後的一年多時間裡,王石似乎成了廣州城裡願意享受悠閒生活的少數人之一。也正是在這期間,王石喜歡上了週末去廣州友誼劇院看話劇和聽音樂會。隨後也便有了上文所說的王石與其人生重要夥伴之一的劉元生奇遇。
只是,沉默而悠閒的生活對於流著野性血液的人來說,簡直形同於慢性自殺。更何況此時的王時已邁入而立之年,強烈的個人責任感和尋求內心出路的緊迫感,驅使著他內心深處的某種慾望在跳動。
機會不要太多,只要抓住就好!
1983年春節,王石在深圳結識的一箇舊友身上發生的巨大變化,又一次挑起了他那好奇的心思。此人是王石第一次到深圳施工時結識的。夫婦倆利用春節期間來廣州探望岳父母,兩人不僅攜帶了那個年代還不常見的多種禮物,而且自身與從前也判若兩人。
朋友夫婦倆人的巨大變化,令王石對深圳在短短三年時間內到底發生了什麼,產生了繞不過去的好奇。
原來,深圳正在以“深圳的速度”進行著開發。“整個深圳成了大工地,羅湖區的兩座山頭都被剷平了。”最讓王石感興趣的,是舊友關於駐紮在皇崗村附近的一支基建工程兵部隊的描述:“突然大部隊開進,吃住、水電供應都是問題;村裡騰出的土地很有限,施工機械堆放不下,我找到盧勝海團長,一個很爽快的北方人協調。看到住在簡陋的工棚中的戰士沒有蔬菜,我親自到香港採購去慰問。施工機械很快運到了工地施工……”
其實,早在1979年夏季,距離廣州130公里的深圳西部的蛇口就已在香港招商局的主持下投入了大規模開發。特別是它的開拓者袁庚提出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使人們原本被壓抑的創造激情瞬間釋放出來,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精英。於是,彷彿一夜之間,深圳就成為一個被世界矚目的建築大工地。僅僅一年多後,一個生氣勃勃、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的現代化海濱新城就呈現在了人們眼前。用王石後來的話說就是“一切簡直快得像神話”。
也許因為有了這種首創,所以才有了後來國人們常提到的“蛇口模式”。
所謂的“蛇口模式”,主要包含了如下內容:工業區機構精簡,減少層次,因事設人,不搞上下對口;實行嚴格的經理負責制,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