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3/4 頁)
真是麻煩(讀者大大們一定得小心,日後如果要穿越到原始,最好帶一張地圖)。
但這條河還不能叫渭水。至少現在不行。按姜氏的說法,這叫姜水。但從驪琴那裡我得知,驪山族曾把牛神山所在的山叫作驪山,這條水原來也不叫姜水的,姜水應該只是渭水上游的一條支流,卻因為炎族將宗族祭祀地改到了牛神山下,麗族在爭戰中失去了山,也失去了對這條河地命名權,加上迫於宗族得到其他各部的支援。只得南遷了。
從我們經過的路程計算,我們走的這條路比炎族遷族繞過南邊的大山那條路要近得多了,說不定姜氏的先祖遠遠看到函谷關而不敢前進,最後只能向南繞過大山才到達的大平原。
姜由已經南下。我沒興趣再到牛神山下,而是涉水北向,直奔公孫氏所在的支流。沿這條支流跑了五天多,才到達上次我們宿營地河谷。
但這一次不再是隻見河流不見人地場面。就在我上次宿營的那塊坡地上,一個龐大的工地正在施工。
北岸的坡地上。距離四河交匯之地不到200米遠,一座邊長600餘米的方城正在夯築地基,旁邊有數百個大小不一的皮帳篷或草屋。這裡應汝孫是我們的太昊族人施工地點了。
距離還有兩三里路,坡地上的族人就看到了我們,一個騎兵小隊迎了上來。
“木駝!”我遠遠地看到弓著身伏在馬背上快跑的木駝,高叫了一聲。
“譁!”
木駝帶地小隊戰士們高呼起來。
“族長來了!”
兩名騎兵不再過來接我,而是反衝向工地,向族人宣佈這個訊息。
等我和木駝並騎到達工地上時,上千族人都湧了出來,喜笑顏開,紛紛簇擁到我馬前,我沒有下馬,就在馬背上高呼:“大家辛苦了!”
族人們一陣歡呼。
木駝揮示意大家繼續工作,族人們才慢慢散到工地上去。
在工地外,我還看到了遠涉長途艱難過來的太昊牛車,大約還有溝來輛。
“這些傢伙可不容易到這裡呢!”木駝說,,一路上不停地壞,還好有匠人們在修,就這樣都壞了一小半,不過還好多數都到了這裡。也真虧了這些牛車,不然的話那麼多粟米和帳篷、工具,靠馬馱人扛可不行。”
“那糧食和鹽都還夠嗎?”上次運來的鹽有地是給公孫氏的,不知道太昊築城的族人剩下了多少鹽。
“一個月沒有問題,現在我們的騎兵都在往北方地坡地上去狩獵,就是想堅持到兩個月以上,公孫氏的糧食也不多!我都不好跟他們要。”木駝說著撓撓頭,偷看我地反應。
怪不得我們的騎兵沒有幾個出現在工地上。
“沒有問題,不向公孫氏要是對的,我會給你運來粟米,現在太昊有了一種新車軸,一定不會輕易壞掉,下一批運糧食的車應該會裝得更多,還有鹽不會再從太昊運過來了,可以直接從碼頭過來,我找到了一條新路,不用翻山,只要沿大河走就行,比原來的那條路近了很多!”
“不用翻山?那就好了!那我們的牛車也不會壞那麼多了!上次可花了我們一個多月才到這裡呢!”木駝高興起來。
“不過粟也要省點吃,留一點作種子,下一批粟我會在一個月內給你們送到!”從這裡騎馬返回太昊不過十來天時間,運糧食過來也許就在20天以上,不過透過新路從函谷關透過,應該就在20天左右可到吧。
“好嘞!”木駝滿口答應:“其實就算兩個月運到也沒有問題 我們的騎兵在北方狩獵打到的東西也不少了,這幾天都沒有吃太多的粟米呢!”
“呵呵!那也要讓築城的族人們吃飽!”我怕出現過猶不及的情況。
“那——”木駝猶豫了一下“公孫氏上次派遣人過來,說是要用黍換我們的鹽,是不是還是用斟戈氏的那個辦法?”
呵呵!這個我倒不反對,斟戈氏都能接受的比例,對公孫氏不算過份吧!
這倒也是一個解決糧食運輸問題的好辦法!
“那就派遣一隊騎兵,你帶隊,跟我走一趟新路,我帶你們去找運鹽的近路!”
第一百六十九章 … 南征不利
工地上我視察了兩天,主要關心築城材料,看來公孫氏有熊城那邊的太昊匠人已經來過了,現在工地上用得最多的都是黃土燒製的城磚,連地基都是用大塊的城磚砌就。
“這土可鬆了,要是太昊城外都是這種土就好了,太昊那邊開墾一畝地的時間。這邊可以開三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