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2/4 頁)
磨光亮的長短銅鋸。
我正在滿意於鋸地製造技術進步,卻感覺到地面傳來微微的抖動,木案上的銅鋸也輕輕地顫動起來。
什麼動靜?
我衝出匠作區,上馬直衝城外。
姜由終於進軍了。
數千頭牛在遠離太昊城數公里處緩緩地向西南方向移動,那個方向約200裡外有一個可以讓牲畜透過的山口,過了山口向南,就是由族的村子。隊伍緩慢移動,隱約有數十騎快速在騎牛的戰士和牛群間來回奔跑,這裡面應該就有姜由了吧!
隆隆的震動從地面傳來,煙塵漫起在地平線上。
第二天,數名偵騎從太昊城出發,隨姜氐大軍而去。
自這一日起,由族換鹽的交易就再也沒有人來過。罷了,我且先靜觀,忙我的建設去吧。
看到太昊匠人們開始鋸出了較為平整的木板,最薄地已經達到約2厘米,我開始放心下來,並加大了培訓匠人們製作銅鋸的規模,一段時間內,這將是太昊城反向為大元諸城輸出的一項重要商品。
考慮到工藝的複雜和培訓期較長,我還不想在工藝成熟之前將這項技術輸出到其他地方。
將春播的事情交待給風餘他們,趁春汛還早,我還得往公孫氏去一趟才放心。
太昊六年2月7日,我帶著20人的一小隊騎兵上了路。這一次我先取道銅碼頭——靠少昊的那一個碼頭叫鹽碼頭,察看了一下倉庫的情況。銅碼頭的負責人叫風舟(不知道是不是這個舟,估計他父母當年起名字時也沒想到他會作碼頭負責人,但如今這個名字最合適了),很小心地逼上粱山我們察看堆放銅錠和鹽袋的專門房間,裡面的銅錠都一塊塊抹上了豬油,放在木質架子上,這一招是跟貿易城學來的,估計是騎兵們將這個貯存技術告訴了風舟。
存放鹽的地方則在地面上放了大量石灰,這個是按我在太昊城的作法。
我估計了一下,銅錠已經有了大約三千塊的存量,按每塊十斤左右計,那也有十多噸了,這可是個不小的數字,看來自冶銅工藝改進以後,銅的產量有了比較大的提高。
鹽也有了近400袋有庫存,按每袋40斤算,這也得有七八噸吧,應該可以滿足公孫氏、姜氏和太昊的一時之需了。
而對岸,不斷有騎兵涉河過來,庫存的量還在不斷增長。
自銅碼頭往西,越過大平原,我沒有走上一次的山路,而是沿大河而行,力求找到一條合適的新道路。
數日之後,河谷收窄,前方是一道峽谷。
第一百六十八章 … 西出函谷
最後這一兩天裡,由於沒有從南邊繞大山過去,而是沿河直進,可以看到河道已經明顯收窄,儘管還在冬季,卻也能看到大河水流變得湍急。
而現在出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個地勢則尤其險要,大河在右邊咆哮,河寬只有100多米,落差集中,流速極快,對岸也是山坡,地形陡峭。左岸邊則內有數十到數百米寬度不等的一道山谷,然後是高山陡起,讓我想起當初的炎族戰場。
但這裡卻顯得險要得多,左為絕壁,右為深谷,可謂絕地。
我一邊感嘆,一邊率騎前進。遠望去,谷底全無通路,走進去以後,經過一段蜿蜒逼窄的通路,竟從谷底穿了出去,最窄處不過數米,整個谷底長數十里,奇險無比。
過了這個山谷沒多久,我們就明顯看到前方一望皆是平野,再沒有大山阻隔,而大河竟就在這裡折向北!
函谷關!
我驀然回頭——我們頭一天經過的竟是函谷關!
怪不得地勢險要!
豫陝晉三省交界,黃河轉拐處,當然就是函谷關了!
我回望高山險谷,頗多感慨。
後世老子出關便是從我們經過的這條路。西出函谷關,卻是八百里秦川,王霸之地,哪裡是去化胡,分明是去享福去了。
戰國時。秦人守住這一關,便可安心在秦川內發展,而不受任何侵擾,待實力培養成熟,便可出關而爭天下,所向無敵。
縱有六國聯兵,猛將如雲,雄師百萬。道這關前,便只能遠巡不前。待秦師一出關,便將六國聯軍殺得一敗塗地!
姜氏果然佔了個好地方!若讓他們在此千百年發展下去,誰知道會不會提前出現一個“姜始皇”!
再往前應該就是後世地渭水,那渭水的支流 也就是公孫氏的祖地所在的河流,應該是涇水還是洛水呢?
沒有一張地圖在手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