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部分(第4/4 頁)
的方法。但我也知道在這個時代,衝軋機還只能在夢裡出現,不要說那個複雜的傳動系統會讓我這個學過機械的人都頭大,就是那個模具所需要的材料就不好解決。
太硬的話,青銅的脆性會增加,稍衝幾次,說不定就沖斷了,而硬度不夠的話,衝幾枚出來以後模具就會變形。
罷了,還是老老實實用鑄幣的辦法吧。
按所世的經驗,鑄造的銅幣還是經過了兩千多年才被淘汰,應該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其中“外圓內方”的銅錢存在的時間最長,為多數朝代所採用。在銀作為主要貨幣以後,銅幣還繼續發揮了多年的交易貨幣作用。
所以我打算跨越一步,就不生產什麼“刀幣”、“銅貝”之類的過渡型產品了,直接生產“孔方兄”吧。
我跟土魯說的是“二兩一錠”的錢幣,但實際的情況肯定不允許生產那麼大的錢幣,否則不利於小額交易。按下來的問題是:如何讓每一個青銅錢的重量和形狀都保持一致?在鑄造中實現標準化應該是從鑄模開始的,但目前太昊所用的鑄模都是一次性的,那又應該如何保證不同時間做出來的鑄模大小形狀都一樣呢?
還有兩個問題也是需要解決的:一是銅幣大小應該怎麼確定?二是要不要在上面鑄文字。
沒有做出能夠統一形狀大小的鑄模之前,提前一個問題是沒有法子解決的,我把銅錢地形狀畫給了土魯,讓他先去想辦法解決鑄模的問題,我則負責確定在模上面刻什麼字的問題。
不過這個問題似乎遠比土魯的問題來得簡單,按後世的做法。直接在上面鑄上“太昊通寶”就行了,估計這個盜版是沒有人會來跟我計較版權問題的。不過我在宗廟內想得最多的,還是交給土魯地問題。
沒想到這一次土魯解決問題比我還快,等我在紙上繪出草圖,正在盡力描幾個像樣的“太昊通寶”字型時,土魯興奮地拿著一塊泥版到了我的辦公室。
“族長您看!”他把一塊40厘米見方的粘土軋製的泥版放到了我面前。
呵呵!不錯嘛,這上面密密麻麻而又均勻地排著十多個直徑在4厘米左右的圓坑。深度在半厘米左右,基本上能達到我地要求,只少了中間的那個方孔,但方孔的問題應該好解決。
“你們怎麼做到的?”我問土魯。
“前兩天做了一個車軸,比我要的小了一點,就放在那個地方沒人動。今天我把族長要的圖給徒弟們看了一下,有個小子拿那截車軸在泥版上戳了幾下,讓我看見了,嘿!這不正好是族長要的麼?”土魯高興得不得了,這才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