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4/4 頁)
去,但在新品、精品和大型陶器方面,保持一定的技術優勢。
新城鎮的建設完成以後,人口的集中不再需要以陶器來完成了,功能多樣化的城鎮能夠產生一定的輻聚交應,人們可以在這裡互通有無,各取所需,自然會有人願意來入住。
人口進一步增加,則分工會更加細緻,產生更多的技術和知識。
我讓土土製作大型的陶甕還有一個用途——儲存糧食。
短期的儲存可以用木板倉解決,可是要長期儲存,如達到一年或以上,要達到防蟲、防水、防腐等要求,就必須採用更好的儲存手段。
夏商時代,官方的主要手段也是採用陶器。
周朝以後才開始採取在地下挖深坑的“地倉”——在山嶺的頂部挖空出地坑,再進行必要的表面硬化,不會漏水。
但以我現在的產量,以用我即將要推動的“私有土地”制度來看,一米2左右,能裝大約200斤糧食的陶甕應該能滿足一時之需了吧。
再過一個月,我的第二季粟就該豐收了,從目前長勢良好的情況看,畝產將達到去年的兩倍以上——那就是超過20萬斤糧食啊!
在不狩獵的情況下,這些糧食也足以支撐全族——不含俘虜只有800人——近一年的食用啊!
當然那是不太現實的,狩獵還得進行。
另外相當一部分糧食,我將用於滿足我在新城外面進行“示範農業”所需。
(大大們:春播一粒種,秋收萬顆籽,有了你們的大力支援,才有我的成績,兄弟將謙虛聽取大家的意見,努力進步,與大家一起完成這部書,如果寫得合您的意,請用票票鼓勵我;如果寫得不合您的味口,歡迎把票票捆上石頭,拴上藤條扔出來砸我!!)
第二十九章 秋收大典
收割之前,我讓土魯的徒弟做了20個一萬斤以上容量的木鬥倉。
鬥倉下不僅像去年一樣,在底下裝了厚厚的木板,而且還製作了一尺多高的隔層,與地面隔開。地面按上一次的做法,也鋪上了大量石灰。
要存放上萬斤的糧食,木板的厚度達到了3厘米以上,周圍還用肋板加固,再用藤條捆上——基本上在周圍又編了一個藤網。
木青負責組織人手磨製大量的石刀、石鐮。
木青在這段時間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因為我讓他開始“助教”的工作,在我的基本教學完成以後,由他組織“同學們”進行復習和練習。
我已經在教他們十以內的加減法了。
但這一次出乎意料地順利,在數字學習逼近數到100的基礎上,10以內的加減法他們接受起來快得多。
我和木青一起創造的“大元字”已經達到了近500個,這已經足以讓木青在山洞內的石壁上,用“大元字”記錄本族發生的許多大事了。
“大元一年,擒吳山族吳穹,縱之。”
“大元二年,破吳山聯軍,擊殺吳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