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一次我問:王雙喜,老師問你,有一頭毛驢過河,身上馱著一袋鹽,不小心掉進水裡,上來以後感覺變輕了,為什麼?他一臉茫然,答不上來。旁邊有個老師提醒,說王雙喜,驢身上馱的是鹽,不是糖。他這才明白過來,說可能是鹽化在水裡了。我又問:後來,這頭驢又要過河,這回馱的是棉花,也掉進水裡,上來感覺變重了,這是為什麼?他想呀想呀,最終沒有想出來。
§虹§橋書§吧§。
第38節:一、是教育,不是招數(4)
像王雙喜這種孩子,一放開,往往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因為他在治療他的創傷,在自我修復。除了打架,見了所有的老師都要往身上靠,那麼大一個男孩,坐在老師腿上,讓抱著,他覺得中心的老師都應該對他好,如果哪個老師不夠重視他,他就會鬧情緒。我們管這種情況叫做心理修復,孩子的心理傷痕是從這種情況開始走向癒合的。
現在,他已經和其他孩子一樣了,不再需要單獨的關注。
你今天真酷
賞識本來是教育的基本手段,為什麼在中國被作為一個問題專門提了出來呢?
這是因為我們沒有這樣的傳統,我們的傳統是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成人害怕賞識會讓孩子驕傲,變壞。我們從不把驕傲與自信、自主這些聯絡在一起。我看過一部外國影片,裡面有個7歲小男孩,愛上了麵包師的女兒。那個姑娘已經20多歲了。為了能見到她,每天放學都要到麵包店買一個麵包。有一個鏡頭,男孩在走進麵包店之前,將兩塊糖塞到嘴裡,使兩個腮幫子鼓起來,再戴上一副大人的墨鏡,做出很酷的樣子,可笑極了。但是麵包師的女兒絲毫沒有嘲笑,很平靜地說:噢,你今天真酷,晚上請我吃飯吧?男孩學著大人的樣子說:沒有時間。姑娘就說:噢,求你了,求求你了。小男孩拿出大男人的架勢,說:行吧。
一個賣麵包的姑娘,不是個教育家,連教師都不是,卻知道在這種狀態下該怎麼做,根本沒有任何吃驚與嘲笑的意思,這也是一種賞識是吧?
有一次,這個姑娘到男孩家開的餐廳送麵包,男孩前去打招呼,發現姑娘眼睛哭得又紅又腫。他問怎麼啦,姑娘不吭聲,放下面包走了。這時,有個人說:肯定是和她男朋友鬧矛盾了。小男孩著急地說:我是她的第一男朋友!我將來要跟她結婚!他的媽媽,這時候走過來,說:先去洗澡,把耳朵洗乾淨,結婚還早呢。
在發達國家裡,似乎每個人都知道孩子是怎麼一回事,該怎麼做,這就是傳統。要是我們遇到這種事情會怎麼樣?好一點的,會嘲笑一通,把能表示好笑的表情全做出來。差一點的,就會大吃一驚,繼而嚴厲地訓斥:怎麼這麼小就想這種事情?啊?
其實,孩子從4歲就開始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物的關係的探索時期。在探索人與人的關係的早期,呈現在他們面前的最近的觀察物件是有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由於經歷了結婚這樣的事情而使他們住在一個家裡永遠不分開。兒童將締結良好關係這樣的行為與結婚這樣的詞配起對來。在配對的早期,他們因為不能夠準確地把與這個詞相關的內容與詞正確對應,形成固定的有關結婚的概念,所以,他們就經歷了一個〃試誤〃的過程: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他們要跟他們認為可親的任何一個人結婚。
如果我們知道了這是人類發展必然要經歷的一個探索過程,就不會對此大驚小怪,或者當成笑料去談論它,而是像尊重大自然那樣去尊重孩子的這一自然發展過程,不去喚醒孩子,避免使孩子發現自己探索過程中所出現的錯誤併為此感到羞愧或自卑。
我們所說的教育上先進的國家,是因為他們這樣正確地看待人類發展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了。孩子的父母、父母的父母,再往上的祖輩就已經開始尊重兒童的這種現象,習得正確的對待這種現象的方式,並作為傳統傳承了下來。這些父母也許不知道為什麼要平靜認真地對待孩子這些可笑的錯誤,但他們卻能正確地對待,因為他們不知道還有訓斥和嘲笑的方式,他們的父母沒有給他們訓斥和嘲笑的傳統。
如果我們的父母給我們的傳統是不好的,那麼為了我們自己的孩子能夠獲得良好的發展,我們就要去研究和學習別人好的傳統和習慣,不至於再聽到這種話就會嚇壞,覺得孩子是不是出了毛病。曾經有個笑話:兒子對父親說,他將來要跟奶奶結婚,父親很生氣,說:你怎麼能跟我的媽媽結婚呢?兒子反問:你能跟我的媽媽結婚,我怎麼就不能跟你的媽媽結婚?知道了這些,我們就再也不會將這樣的話當成笑話而大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