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龍,才會希望他們成龍,如果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本來就是一條龍,還有什麼望子成龍之說呢?
近幾年,人們的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父母們都表示自己不再望子成龍,只想讓孩子有一個比較光明的未來。實際上,這個光明的未來只是望子成龍的另一種說法,望子成龍的輓歌在繼續唱著,在這個歌聲之下,故事中的馬月也在繼續出現著。令我們欣喜的是,這種事情比起前些年要少多了,但是我們還是要再講一講這個成語的故事來警示家長和老師們不要再犯這樣的錯誤。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每個父母都能成功》這本書裡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個名叫馬月的孩子。馬月小時候極其聰明,她的智商達到130分以上,遠遠超過同年齡的孩子。孩子本來很優秀,但她的爸爸媽媽希望她更加優秀,禍根就是在這種想法裡埋下了。咿呀學語時,他們就對她開始了學前教育,教她認字教她算術。為了使女兒不僅僅是優秀,他們還要她做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對那麼大點的孩子就進行思想教育,連唱的歌都是革命歌曲。兒歌不會唱,卻會唱《國際歌》。結果呢,女兒與同齡人之間沒有共同語言,格格不入。她不熟悉他們的語言,不熟悉他們的思想,不懂他們的遊戲規則。她被同齡人看做異類,看做什麼都不懂的傻子。
5歲時,馬月被送去學鋼琴。那孩子樂感極好,但因手型不能符合要求,常被老師呵斥打罵。這樣一來,馬月便對老師產生了恐懼,見了老師就緊張,越緊張她就越彈不好,這種惡性迴圈使得她很快就被淘汰出局。
對一個只有5歲的孩子而言,這應該是她人生的第一個挫折。但據馬月自己講,她的噩夢是從上了小學之後開始的,在她眼裡,學校是一個可怕可憎的地方,是一個給她製造了痛苦的地方。因為近視,她看不見黑板上的字,結果考試兩門功課不及格,從而成了差生,受到同學百般歧視與欺負,放學路上書包被搶,頭髮被揪,孩子們一邊朝她身上扔土塊一邊喊:傻子,快打傻子!
在一切以分數為核心的教育體制裡,從一開始就喪失了〃人才〃中的〃人〃字,然後再喪失那個〃才〃字。
在大家的印象中,馬月成了一個傻子,而同學的這種印象正是由老師傳達給他們的。如果我們要教孩子成為人,即便真是傻子也該充滿同情。
後來,那個班的學生被叫到校長室考朗讀。為了不讓他人再喊自己傻子,馬月預先將課文讀熟,可是當輪到她時,翻開書正要朗讀,站在一旁的輔導員在校長耳邊說:這孩子有點傻,可能腦子有問題。這話殺傷力太大,孩子完全愣住了。校長卻喊:愣著幹嘛,還不快讀?這一下,馬月真傻了,課文成了不認識的〃螞蟻文〃。
一次上體育課,老師讓大家圍成圈做遊戲,因為多了一個人,老師竟讓馬月出去,當她低著頭走出隊伍的時候,背後傳來一陣譏笑聲:傻呆呆的,還想做遊戲?馬月跑到操場外面,用樹枝在地上拼命地寫著:我不是傻子,不是傻子……讀到這裡,我覺得心都要碎了。
學校舉行歌詠比賽。馬月想,這次是全班合唱,不會沒有我吧?可是排練的那天,老師卻讓她提前回家。她問老師為什麼不讓她參加排練,因為她在這門課上曾得過滿分,這時候,站在一旁的班幹部竟說:你傻不啦嘰的,上臺會給我們班丟分的。
蟲工木橋◇。◇歡◇迎訪◇問◇
第18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7)
從這裡可以看到,我們的孩子,尤其是那些所謂的好學生,從小就被培養起這種為虎作倀的品質。當討論應試教育是拯救還是摧殘的時候,我們發現,其實被摧殘的不僅僅是弱勢群體的孩子,也包括那些所謂優秀的強勢群體的孩子。在馬月被毀的同時,那個班幹部也被毀了,那個孩子在他往後的人生中很難再有同情、關愛、憐憫這些人類最好的品質了。要是沒有這些品質,那他就不會成為真正的人才。
馬月的故事最讓我感到震驚的還不是她如何如何被摧殘,而是她面對一次次摧殘仍然頑強地抗爭。那麼小一個孩子,為了得到應有的善待,真是百折不撓啊。但是,她的所有努力全部被包括校長、同學在內的強勢群體碾了個粉碎,直到她徹底放棄了這樣的努力為止。放棄之後,馬月便開始逆反的行為報復,比如將毛毛蟲放進那些欺負她的同學的筆盒;故意天天遲到,不做作業;因為她,年級的流動紅旗,這個班再也沒得到過。結果,小學6年,轉了3所學校,父母親一次次被叫到學校挨訓,回去後便將氣撒在孩子身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