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頁)
這話得的很對。但在課堂上,有的老師是不給孩子自尊、自信的,經常會說出這樣的話:怎麼搞的?真笨!真不知當初父母怎麼把你生出來的!這就等於把孩子的尊嚴剝光,把自信毀掉,之後,翻開課文說:同學們,我們現在學習新的一課,〃增強自尊自信〃。再往後,考試了,考卷上寫著:什麼是自尊?什麼是自信?
◇BOOK。◇歡◇迎訪◇問◇
第22節:一、反思我們的價值觀(11)
所以,我們的孩子要是問他什麼是自尊什麼是自信時他可能說得頭頭是道,唯獨內心沒有這樣的東西,自尊、自信對他們而言就像假牙與假髮。
再看看〃同步練習〃裡的問答題:
自尊自信是成才和成功者心理品質,凡有成就的人,無一不是以良好的自尊自信為的。
正確的自尊心,良好的自信心,可以使人產生巨大的,促使人不斷進取。這種催人向上的力量,既是一種強大的內部,又是一種強大的自我。
這有點像知識競賽,就像死記一個數學公式一樣,設計這種問題的人把人心當成了木頭,你給它刻上什麼就是什麼。以為只要把自尊、自信這種心靈的東西當做一種知識、一種技術教給孩子,孩子就〃學會〃自尊、自信了。
再看這個選擇題:
人人都有自尊的需要,但歸根到底,自尊是透過社會的承認取得的,這是因為社會的承認比自我承認更:
A?重要;B?準確;C?科學;D?全面。
你要是選擇了〃重要〃,那麼該不該在人們不理解的時候堅持自己的主見?你要是選擇〃準確〃,我們說〃人心隔肚皮〃怎麼解釋?你選擇〃科學〃,像自尊這樣代表心靈的東西是不是還有一個量化的標準?你選擇〃全面〃,不要說對於人,就是對於一個沒有生命的物,也有〃見仁見義〃的問題,怎麼全面?一個人的自尊需要社會的承認,這一點是很重要,但是我們做老師的承認不承認?做父母的承認不承認?一個孩子是不是擁有自尊和自信,不是透過填空這樣的方式能夠解決的。
在工作、學習中,缺乏自信的人,如果遇到困難,首先想到的是:
A?自己不行了,於是便放棄努力;B?沒關係,下次再努力;C?失敗是成功之母;D?戰勝困難,使自己成為有信心的人。
前提是〃缺乏自信的人〃,既然缺乏自信,怎麼會冒出〃失敗是成功之母〃、〃戰勝困難,使自己成為有信心的人〃這樣的念頭來呢?要是能夠產生這種念頭,這個人怎麼能沒有自信呢?
所以,現在的孩子一個個都活得灰溜溜的,在一些老師的觀念當中,孩子是不可信任的,都是犯罪嫌疑人。老師是警察,抓來嫌疑犯,不管犯沒犯罪,先讓你靠牆蹲著。如果你是個紳士,是個品德很高尚的人,他懷疑你了,不聽你辯解,把你抓去,先踢你兩腳,讓你蹲在那兒,你還有什麼尊嚴可言?
5?反思教育的價值觀
作為家長和教育者,我們該想一想我們的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因為他是一個未成熟的人。在走向成熟的道路上,如果我們為他設想的幸福生活只是考取某個名牌大學,而為此卻失去作為人的那些部分,是不是意味著另一種形式的失敗?因為如果在孩子的心目中,只要考試好就是成功,那麼作為人的生活內涵來說這與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人是沒有多大不同的。如果我們真愛孩子,我們就需要算算賬,我們在令孩子達到理想目標的同時,能不能使我們的孩子不失去作為人的那一部分;想一想通向我們孩子幸福生活的道路上,還需要我們以怎樣的價值觀來幫助他們。
那個通向幸福的道路除了學習知識以外,就是我們內心的自由,這種自由是蒼天賦予兒童的自然機制,如果它被扭曲了,兒童就失去了幸福。這個通向幸福的道路還是作為一個人的道德價值觀。我們的道德價值觀是適合於人類群體的,我們就會為之感到自豪,它也會為人類帶來幸福感。通向幸福的道路還應是用適合於人類精神愉悅的方式去學習,在學習的機會中有豐厚的收穫。在下面,我們用3個故事來說明這些對孩子成長有價值的部分。
土村人
有個名叫馬容的孩子,家在城郊,父母是典型的農民,對孩子基本上採取放任不管的態度,所以孩子能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成天在野地裡瘋跑,一直玩到6歲。
來我的學校那天,馬容根本不像城裡孩子那樣到了陌生地方會露出怯相,而是直衝衝地進到教室,東張西望了一番之後坐下。屁股剛一落座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