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4 頁)
我讓說可以的孩子陳述為什麼可以。他們說,畫畫應該隨心所欲,想怎麼畫就怎麼畫。
雙方各執一詞,爭得面紅耳赤。
我問:藝術是什麼?是不是一種創造呢?
他們說是。
我說:既然是創造,那你就是上帝了。上帝創造世界的時候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你們,作為藝術的上帝,是不是也應這樣去做?
那些說不可以的孩子不吭氣了。他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我繼續說:這就是說,高更,他作為藝術的上帝,在他的畫面上創造了一個本來沒有的女人,一個漂亮的小姐,他有權這樣做,他沒有錯,他可以撒這樣的謊是不是?
孩子說是。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孩子站起來說:老師,凡·高的畫其實也與實際的不一樣,你看他把樹畫的,他也在創造呢!
我高興壞了……凡·高實際上也在改變自然,他畫上的那些樹那些草都帶有強烈的〃凡·高意味〃,並不是自然中原有的樣子。凡·高與高更都沒有錯,他們不應該吵架。什麼是創造的真諦?什麼是藝術的真諦?這個認識非常關鍵。如果這個問題搞不清楚,也就成不了藝術家,成不了創造者。
到最後,有個孩子說:老師,其實高更也應這樣說:凡·高,你也撒謊!
美麗的陷阱
這個時候,課堂上出現了奇蹟,有個孩子站起來,說:老師,能不能讓我們看看高更的畫?
虹橋書吧。
第56節:二、怎樣提升孩子審美(4)
我知道,講凡·高,能把孩子帶進凡·高的畫裡,講高更也會一樣。只要高更這個〃人〃打動了孩子,他們就會想到看他的畫。
我其實設定了一個美麗的陷阱,而孩子深陷其中又渾然不覺。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畫,舉起來說:你們看,這就是高更的畫!孩子們哇的一聲,直勾勾地盯著那幅畫,他們的眼睛好像被磁鐵吸住了!我知道,他們的靈魂也被吸進畫裡去了。這就是如飢似渴啊!課上到這個份兒上,就等於將一臺馬達裝進孩子的身體裡面,老師不用再費心,因為他們自己開動起來了……
3?培養孩子欣賞的興趣
在前一節我們講了怎樣從故事入手把孩子引進審美的殿堂,在審美的過程中還會遇到價值觀、道德、倫理、知識、技能等等,其實這些完全都可以兼顧的。我們給孩子欣賞完現代派,又找出新古典主義的作品來給孩子們欣賞。新古典主義那華麗的寫實風格與後現代派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非常強烈地引起了孩子的興趣,有了興趣便有了動力。這樣,課程就會在孩子積極的接納之中走下去。
新大陸
接下來,我就從凡·高與高更擴充套件開來,給孩子欣賞安格爾。講述了有關安格爾的故事之後,我拿出《貴婦人》。孩子們一聲驚叫:哇,安格爾畫得比凡·高好!
我知道他們被那些閃光的綢緞、精緻的首飾、婦人美麗的臉龐以及華貴的氣度震懾住了。就是說,他們完完全全沉迷到了真實的表象之中……
我問孩子:你們說,安格爾的畫與凡·高的畫有哪些不同?他們說:安格爾畫人很像人,凡·高畫得不像人;安格爾畫得很逼真,凡·高畫得不逼真;安格爾不但畫出了小珠珠,而且把小珠珠上面的光都畫出來了,凡·高的畫上沒有這些……他們說了一堆凡·高的不是,說了一堆安格爾的是。我一直用微笑鼓勵他們盡情地述說。說完了,我開始說,我說凡·高與安格爾,他倆的畫上哪個感情更強烈?
他們好像一下被點醒了……噢!原來還有這樣的說法!他們彷彿突然發現了一塊新大陸!孩子的心靈是柔軟的,孩子的胸懷是敞開的。他們就像大海、就像虛空一樣,隨時準備吸納成人給予他的一切。
你看,孩子們在這個〃陷阱〃中不斷地探險、不斷地思索、不斷地尋找,直到找到答案為止。
綢緞裡裹不住藝術
欣賞了安格爾的《貴婦人》,我又拿出畢加索的《貴婦人》。那個婦人齜牙咧嘴,用牙咬著一方手絹,流著兩行眼淚。眼睛周圍就像長了殼的毛栗子一樣,有一圈毛毛,中間還畫著一個十字。她的痛苦已經變成了恐怖。她的痛苦不需要解釋,不需藉助〃外表真實〃這樣的東西,就像符號一樣,赤裸裸地讓人能夠強烈地感覺得到。
孩子說:老師,這個婦人怎麼啦?她怎麼這個樣子呀?
我說:這個婦人戀愛了。他在跟畫家戀愛。後來她又失戀了,所以就用牙撕扯著